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赤壁赋高一语文教学设计(2)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3、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4、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5、哪些语句是叙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则是写事,有主客的劝酒对话,又有诗歌吟诵。

  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句话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可以说,这一句是融叙事抒情于一体。

  6、归结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①夜游赤壁之乐

  ②饮酒赋诗之乐

  ③入景之乐

  7、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

  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8、下列语句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精准而到位: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出”和“徘徊”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明月好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行

  动迟缓,常常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的情状。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横”字写出了江上水汽范围之大、之厚;“接”写出了江天一色的庄景;“纵”字写出了任小舟自由漂游的悠闲状态;“凌”字写出了小舟掠过江面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月下江面之美,为“我”“羽化登仙”和“扣舷而歌之”作铺垫。

  三、讲解第二段重要词句:

  四、分析第二段:

  1、本段可分几层?又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①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歌声;②写客人悲凉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由乐到悲、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我们从哪里看出来?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

  差。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的“悲”是如何体现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洞箫声中而来。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5、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的过渡是很自然的,并不突兀。

  由第一段我们可以推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是由《诗经﹒陈风﹒月出》演化而来。而《诗经﹒陈风﹒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但苏轼此时唱此歌,其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此处的“美人”并不是指真正的美人,而是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作者遭受贬谪,此时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江面,心中难免会产生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的感叹。所以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6、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的作用。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

  凉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五、讲解第三段重要词句:

  第三节

  一、复习1-3段词句:

  二、分析第三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回答,即回答为什么吹奏如此悲凉的箫声的原因。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思考:客人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和你是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3、第三段客人是如何联系上曹操的?

  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由身边的赤壁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4、写曹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盖世英雄吗?那么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如何英雄了得,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曹操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都要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5、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13873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