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4)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7、问:《赤壁赋》怎样体现了儒、释、遒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答:儒家人世,道家避世,释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这就形成了苏子“一蓑风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释氏虚无主义的色彩。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流于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8、问:《赤壁赋》的思想魅力和艺术张力何在?

  答:作者认为,对宇宙、人生可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的角度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均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一切均无增无减没有变化,物我都是无尽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虚无主义思想和随缘而化的人生态度。成为苏轼在险恶环境下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赤壁赋》的思想魅力主要表现于此。文学史上不乏写景、言情、说理的名篇,但像《赤壁赋》这样将三者绾合得天衣无缝。绝无一点人工斧凿痕迹的作品似不多见。在似赋似论似诗又似散文的这篇作品中。情感渗人美妙境界,哲理通过诗的意境表现。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将作者忧患人生的巨大苦闷和自我解脱的惊人妙悟,和盘托于读者面前。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评《赤壁赋》:“以江山无穷吾生有尽,尚论古人遗迹欷虚凭吊,虽文人悲秋常调,但从吹箫和歌声中引人,则文境奇。其论曹公之诗,曹公之事,低回流连,两迭而出,则文致奇。盛言曹公英雄,较论我生微细,蜉蝣短景,对境易哀,则文势奇。”这里所说的文境、文致、文势“三奇”,应当说是接触到了《赤壁赋》的艺术妙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27050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