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谈《赤壁赋》的教学指导策略(2)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由古及今,充分利用作品蕴含的育人因素:

  论及《赤壁赋》的思想性,一般认为作者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但是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抑郁和悲伤等某些消极的情绪。这种说法固然是很有道理的,但笔者以为仅仅向学生作这样的介绍又是很不够的,我们还应当深入探察苏轼在那个时代的内心世界,以期挖掘本文有利于当今思想教育的积极因素,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宋代文人颇具忧患意识,他们重事功,倡进取,强调社会责任感,同时追求个性自由。在这些方面,苏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他自幼仰慕英雄豪杰,立志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民族,并终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少年得志的苏轼进入仕途后,一方面坚持践行理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处处深得百姓爱戴;另一方面,由于卷入新旧党争,被朝中小人构陷,一度下狱,三度遭贬,直到66岁时遇赦北归,却病逝于路途之中。尽管身处逆境,历尽艰险,苏轼始终没有放弃对国计民生的关注,鞭策自我不至沉沦。他还对人生意义展开思考,汲取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汲取了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一次次地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体现了高度的生命智慧。

  因文字狱之祸,正值仕宦黄金时期的苏轼被贬黄州。为了同命运抗争,及早愈合心灵的创伤,苏轼选择了面对现实。“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苏东坡宋史本传》),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批民间朋友,带来纯朴真挚的友谊。他带领全家躬耕东坡,过起了勤勤恳恳的农家日子,穷则穷矣,乐在其中。正是在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安适和慰藉之后,苏轼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采清风明月以为治疗心病的良药,一年之间三咏赤壁,均成绝唱。其中《赤壁赋》借主客问答集中展示了黄州时期思想斗争的成果,即在厄运中超脱苦闷,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这在封建士大夫群体中实属不易。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除了学习苏轼即便身处逆境仍能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之外,还要学习他不畏艰难,勇于超越的进取精神,以及积极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探索精神。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30329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