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实用】《赤壁赋》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教案 篇1

  【 教学设想 】

  《赤壁赋》文笔优美,文采飞扬,骈散结合。写景部分精警凝练,形象鲜明。议论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许多句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特别便于学生诵读。因此,我准备从读入手,把欣赏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性交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第一步:导读。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品味,寻找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稍作分析。这一步目的是为了熟悉课文,并且为下一步的鉴赏活动做准备。

  第二步:自读。学生多角度赏读,品味细节,为理清全文思路作铺垫。

  第三步:忆读。当堂背诵精彩语句,检验理解程度,为品鉴文章深层情感和思想旨趣预设伏笔。

  第四步:研读。通过悟读关键语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 教学难点 】

  文中辩理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 教学安排 】

  一课时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幻灯片

  板书设计:

  赏秋江月夜之美景

  听箫歌相和之哀声

  叹吾声须臾之悲情

  悟变与不变之妙理

【 教学目的 】

知识目标:

  掌握属、斗、缪、酾、扁、藏等字的读音规则以及几个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诵读的规则。

  2、 学会多角度品析精彩语句,通过朗读背诵提升效果。

  3、 在理解文句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学。

德育目标:

  1 、品味文中写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2 、领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学,培养学生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品格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 教学过程 】

一 、提问导入

  岁月易逝,人生短暂。面对有限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你有哪些感想?

二、检查预习

  属、斗、缪、酾、扁、藏、藉

三、听读课文,品味欣赏

  1 、品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 、品味第二段中写箫声的句子:“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 、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 、品鉴第四段中议论说理的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四、理清思路,背诵语段

  本文每段均有精彩语句,许多写景、抒情、议论的名句都流传千古,正是需要在反复朗读中成诵。

五、鉴赏情感,研习旨趣

  一问: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会有箫歌之悲产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二问:苏子扣舷而歌中的“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三问:苏子“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六、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呼应开头提问:学习了《赤壁赋》一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赤壁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

  2、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怀。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以“美读”为桥梁进入文章意境,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接着以“望”字为立足点进一步“悟读”,从而理解作者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散文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二、美读——聆听心声

  1、教师带感情范读全文(配乐配图)

  师:这是一篇文赋,既有诗歌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行云流水之致,老师希望能通过范读全文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传达给大家,请同学们在诵读技巧处理及音乐转换中体验一下。

  2、思考:作者在泛舟赤壁时内心翻起了怎样的情感波澜?

  3、美读以体会感情(让我们在美读中具体体验一下情感流淌的方向。)

  (1)师: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寥寥几笔便简洁明快地描绘出赤壁的秋江月色。

  ①哪几句话是景物描写?江面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边诵边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爽平静——怡然自得)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瀚无边——疏朗开阔)

  (月出)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徘徊)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析:“诵”、“歌”: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凌”:任凭一叶扁舟凌越万顷秋江,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豪迈激越。(强化此心境:“浩浩乎”、“飘飘乎”)

  ③全班配乐朗诵,体验情景交融(乐曲《高山流水》)

  平静——愉悦——豪迈

  (2)师: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禁不住快乐地扣舷而歌,却引出了一曲洞箫,幽咽悲凉(“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如何描写?

  动情处……余音不绝,缭绕江面……使人如闻其声,也要凄然落泪……

  诵读指导: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学生判断重读字)(指名带感情吟诵,配乐《佛上殿》)

  (3)①师:一股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究竟是什么触动了“客”的心弦,从而吹出如此哀怨的乐曲?

  触景伤怀:赤壁江月——三国赤壁故事——一代枭雄曹操

  ②指名诵读塑造曹操形象的语句(注意感情的跌宕)

  师:你觉得哪句话最具感染力,能传达内心感慨?

  指导:固一世——之雄也,(蓄势待发,气势如虹——字字千钧,千古定评)

  而今安——在——哉?(激流跌宕——沉重惆怅)

  亦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

  全班诵读体会

  ③师: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反观微不足道的生命,“客”不免发出怎样的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人生须臾,登仙乏术,无限空虚怅惘无处倾诉,只好借箫声托付给冷清悲风,情感至此已落入低谷,似乎已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了。

  ④师:是不是情感再也无法回升?苏子的哪一句话透露出“柳暗花明”之所在?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在宇宙间生生不息)

  师:有“哀”才有“羡”,无“羡”自然也就没必要去“哀”了,至此似乎豁然开朗,最后开怀尽兴,尽得“共适”之趣。

  4、小结:情感流淌的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至此,我们已聆听到苏轼(主客)心声,要真正走进文章境界,除了“聆听”外,还得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悟读——理解心声

  1、思考:掀起情感波澜,触发主客对答的源头在哪里?还记得幽咽悲凉的洞箫声因何而起吗?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执着的希望

  难免有失望

  师:“望穿秋水”,望的是什么?你听到歌者的心里话了吗?

  赤壁赋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美人”——圣主贤臣、美好理想“渺渺兮”——深沉的情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歌者复杂深沉的情怀无心流露,借助客人的箫声传达,高山流水遇知音,

  而引发了主客问答(借助“水”和“月”)

  2、披文以理解心声

  (1)讨论:主客思考宇宙人生的分歧在哪里?(“变”与“不变”)

  各自如何借助“水”和“月”喻理?

  分析:(客)由眼前所见长江、月亮——人生与宇宙对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恒、人事沧桑。

  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变”)

  (主)还是拾取眼前的“水”和“月”说起

  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逝,但始终源源不绝;月亮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而月亮仍是千古不变那个月亮。

  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超然物外,功名富贵、荣辱得失如过眼云烟,精神自由。(“不变”)

  (客)托悲于风,叹息有志无为。

  (主)“无穷”江月为“吾生”所享用,“明月清风不用一钱买”,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白发渔樵……)——“客”也解脱忧愁。

  板书:吾生须臾

  (客)——人事沧桑(变)——托悲于风

  长江无穷

  望——水、月

  逝者如水

  (主)——物我无尽(不变)——共适江月

  盈虚者如月

  (2)师:我们有幸听取了主客间一场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对答,实际上主客对话均作者一人的内心独白(借主客问答以抒情写志乃赋的常用手法)

  ①这意味着什么?是苏轼怎样的心情写照?

  波澜起伏的是苏轼一人的矛盾心情,人事沧桑、物我无尽均是苏轼一人探求的结果。

  ②你是否理解苏轼在贬谪逆境中寻求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并非完全的超脱,难免有志无为的苦闷,而又力求在自然美景中超脱,在自然规律中追求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老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物图卷中又一个显赫的名字。

  (3)师:也许在以“望”为立足点感悟文章在“水”和“月”中融会的“理”和“情”后,我们方真正理解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声(共鸣)。

  诵读:带着“我理解”的心态诵读第四段,加深领悟。(配乐《渔樵问答》)

四、拓展:结合你学过的诗文,谈谈对中国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看法。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403810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