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2)

春江花月夜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春江花月夜》的标题:“月非月,离人也;华非华,离情也”

  此诗虽沿用南朝乐府旧题,但从诗句所状物象及其蕴含的情思来看,“春江花月夜”五字用得恰如其分。

  在中国传统思想与模式化象征中,“春”喻春意、朝气、生命、生殖,东方、青色、青帝、句芒、羽人等神话、信仰中的元素共同构成了“春”的文化背景;通过一个词(字),我们可由之抵达一个世界,这是所谓“诗意”的源泉。

  “江”意味着“逝者如斯”的时间,意味着变动不居的人生诸阶段或人类历程,更何况诗中是“春江水涨”,故这身粘点点落红在无边月华中浩浩荡荡的春江就如奔流在离人心中的无尽愁绪,这是一条情感的河流。

  春意阑珊,落英飘飘,红颜零落,韶华不再,花是青春,花是思妇,花是离人天涯、光阴虚度的无尽叹惋。

  明月千里,年年相似,月是离人之媒,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寄愁心与明月”;月是离人之思,一月明而天下皆明,一月出而世人皆愁,天涯明月共一轮,离人中秋愁两分,“落月摇情满江树”,“愿逐月华流照君”;月非月,离人也,华(月华)非华,离情也。

  “夜”是在黑暗中蜿蜒的蛇,死寂中你能听见蛇吐信子的声音,它逼近,伙同无形的黑暗,你屏气,听见自己的心跳;这暗夜,有人在等待,那孤独包裹着希望的核,那沉沉死寂孕育着又一个黎明。“春江花月夜”,与其说这是一派“月夜盛景”,不如说是被死灰般的“过往”与明亮的“未来”拉扯着的焦灼的心灵。

  三、以明月为镜:“造化之哲思”与“月夜之盛景”

  在第一部分,“造化之哲思”与“月夜之盛景”融为一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明月圆之时正是涨潮之时,这从时间的角度喻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冥冥之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妇女)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候也。”从自然(月之盈亏、潮之涨落)到人事(月经),古人虽不明现象之下的原因,但已领悟到天、人之间普遍的联系。故春江水涨、海潮涌动与圆月当空实寓事物普遍联系之义。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月明而天下皆明,这从空间的角度喻世间虽人异事殊,但其内在情理俱通。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流、芳甸,喻事物交接、互动;花林似霰、白沙不见;静者若动,动者似静;表象、本相,一时难以明了,此喻事物之动静、真假是相对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孤月当空,江天一色,喻表象随情况而变,人之所见受情境所限。江月照人,人见江月,人、物交接随时空推移而定,喻人之际遇充满偶然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明月高悬若镜,人对镜自照而有所悟:明月(物、自然)永恒,但它无法理解人所共求的那些价值;个体生命有限,人世因代代相续如自然般永恒,不仅如此,人还拥有明月难以“理解”的价值追求,所以,江月年年“只”相似,此“只”字亦展现了诗人的睿智与通透。江月待人,流水如缕,有限的个体在无限的时空中,不得不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慨;此诗状“月夜之盛景”,意象而已,唯此“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意境陡生。

  句句有“景”,“理”寓“景”中,亦可谓句句有“理”。这些哲理源于人以月(自然)为镜。人对月(自然)自照,物我之同异,不言自明。说到这里,可稍作延伸:人的短视必导致思想上、精神上的局促,人之短视根源于人总是习惯“以人观人”,即只知道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相反,若要摆脱思想上、精神上的困局,人需要“以物观人”,即站在自然的立场反观人生,这样才能破除人心中的执念,消解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类(个人)中心主义,这样才能以豁达的心胸、清明的眼光看待人生。

  在第一部分的诸多哲理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二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前文所言,此二句意味着诗人对汉魏以来诗人所持人生观的突破。比如,《古诗十九首》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汉末曹操《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送应氏》云:“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云:“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鲍照《拟行路难》云:“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上述诗句情意消沉,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诗人似乎除了叹惋别无他法,然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对人生表达了新的看法:个体生命的确是有限的,但个体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体,而是在集体之中的个体,个体的价值——不管是一般意义的立功、立德、立言,还是生物性层面的传宗接代——在与集体、民族、种属的交互、关联中可以持存甚至永恒。这样,“人生代代无穷已”所包含的观念就为此诗第二部分“抒离人之衷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情理基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unjianghuayueye/14769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