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解读《弟子规》余力学文之一(3)

弟子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朱熹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如果你一味去实践,只顾培养自己的品格,锻炼自己的行为,但是你不去读书的话,那么你就不会知道历来的圣贤有哪些经验,你就不会认识到事情的规律,你的行为有的时候就难免出于私义。因为你没有读过书,你不知道历代的圣贤怎么讲的,你也不知道同时代的人有哪些这方面的意见,你只能凭个人的经验去做,那么就不会博采众长。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些,才能准确理解《弟子规》的真正意思。

  《弟子规》告诉了我们学文的重要性,但是它也给我们确立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你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品格、德行,不懂得在实践中历练自己,而一味地只顾埋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读死书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只管闷头读书,而不去亲近仁者、追求道德的完善、品格的培养的话,结果只能使自己浮华不实。拥有书本知识只是一个人成为仁人的某一些条件而已,不是全部条件,这是儒家的要义。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或者说纸上谈兵的人,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大将叫赵奢,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这是非常高的一个官位。作为一代名将,赵奢书本知识了得,精通兵法,同时又非常擅长实践,很会练兵和打仗。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就跟他爸有点不一样,赵括也是熟读兵书,张口洋洋洒洒,非常善于谈论兵事,没有人说得过他,因此他很骄傲,认为天下无敌。实际上他没有当过一天兵,也没有打过一场仗,只是学文学得很好。赵奢对自己的儿子很了解,知道儿子不过是纸上谈兵,因此很是为他担忧。赵奢还说,希望将来赵国不要用我的儿子为将,否则他一定会让赵国的军队遭受失败。不幸的是,后来赵国就是用了赵括做将军。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进攻赵国,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一带)坚持抗敌。这时赵奢已经去世了,赵军由廉颇指挥。尽管廉颇年事已高,但打仗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根本没有办法速战速决,不一定打得过赵军,秦国知道这样拖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就用了反间计。秦国派了很多人悄悄地溜进赵国,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军其实最害怕的一个人是赵括,这个人了不起,打不过他。结果赵王听信谣言,任命赵括为大将,代替了廉颇。结果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只会学文,不会力行,造成了赵国的惨败,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国坑杀殆尽,赵括本人也被秦军的弩箭射死。这是非常惨重的教训。天底下的父母,有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赵括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izigui/37201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