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写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杜甫适逢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造成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杜甫在历史危难之际经受了思想的磨砺,体会到人民的苦难,这一切都成就了他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使得他对人民的态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诗歌有着精深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大部分篇章都是从人民的角度进行抒写,这造就了他以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形象。杜诗体现出高度的人民性,这是其诗歌的重要特色。

  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诗歌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与关心。这样的诗歌数量非常多,可以说贯穿到他整个创作中,他始终深切的关注人才,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杜诗人民性的体现。

  1.杜诗关注人民疾苦

  杜甫从困守长安时期所写作品就开始表达出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体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体现的最为明显,杜甫在长安时生活潦倒,疾病缠身,理想的破灭迫使他正视现实,认清了统治阶级的罪恶,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所以他感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诗人从自己的忧愁想到了人民的忧愁,把人民的忧愁看作是自己的忧愁,体验更为深入,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诗被作被称为“诗史”,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和人民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战乱的痛苦,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写出了很多关注人民疾苦的诗歌。杜甫把对战乱的痛诉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抒写在他的《兵车行》、《三吏》、《三别》这类诗作中。唐肃宗乾元二年,由于战事不利,为了补充兵力,在洛阳以西到潼关强行抓人。这时杜甫从洛阳到华州,经过潼关,目睹了现实的残酷。《兵车行》从人民的角度写下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揭示了唐王朝频繁对外用兵给百姓带来的不幸。其中“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对百姓表达出同情,对田园的荒芜和统治者的不满,不是直接抒写,而是将深沉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全诗的叙事中。《三吏》、《三别》反映的是在叛乱战争环境中广大人民遭受的重大灾难。《石壕吏》的主题是揭示官吏的蛮横和残暴,反映了人民的悲惨境遇。“暮投石壕村”写出了事件的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现了人民长期遭受的苦难,日夜不得安宁。“有吏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渲染了县吏的蛮横气势,奠定了全诗的悲痛气氛,表达了无限悯民的深情。《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的离别,杜诗记下了百姓的哀怨,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控诉。

  2.杜诗充满爱民情怀

  杜诗对人民充满着深切同情,有着深厚的爱民情怀。如《又呈吴郎》中:“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是说邻居一个寡妇常来门口打枣,杜甫从来不管。后来把住处让给一个姓吴的亲戚,吴郎来了便禁止打枣,杜甫写下了这首诗劝告吴郎,由此可见杜甫对人民的同情心。杜甫的爱民情怀,甚至超越了自我。在他的幼子饿死时,他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悲痛中,觉得自己不管怎么样还是个官,享有免租税、免服兵役的特权,自己还狼狈到这个样子,那百姓的生活就更加不堪设想了。他在自己的异常困难时却想到广大流离失所的百姓,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概,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同时也体现了高度的人民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2577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