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人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4)

杜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这首诗以“悲秋”为主题,格调苍凉悲壮,具有悲剧一样的震撼力。其实,秋在人们眼中不一定都能引发悲伤的情感,文学史上也有很多喜秋的诗歌,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还有王安石的《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都让人感觉秋天的明净爽朗,精神勃发。杜甫的《登高》之所以以“秋”为描写对象,以“悲”为情感基调,固然是因为“悲秋”历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但主要还是和他一生的悲剧命运有着更直接的联系。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从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产生崇高悲壮之美。年轻时的杜甫,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然而却每每不被重用,遭到排挤、贬谪,到晚年还要“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竟落得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境地,写《登高》两年多以后,贫病交加,凄凉地死于漂泊湘江的小舟中,他的一生不正是一出让人闻之落泪的人生悲剧吗?此时的诗人仿佛于冥冥之中已料知自己的悲惨结局,所以他写景抒情都渗透着浓郁的苍凉悲壮的情感色彩,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杜甫》里说:“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地炫舞,他长号,他哀呼,唱的越急切,节奏越神奇,最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正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炽热情感和国难家愁、仕途坎坷的激烈碰撞,使得他的一生结局为“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才发出了如此苍凉悲壮的一叹三喟。  总之,杜甫的这首《登高》所呈现出的苍凉悲壮之美,深深地打动、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让人们认识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的深沉内涵和独特风格,它的艺术感染力真可谓是“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27673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