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分析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2)

范仲淹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范仲淹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父亲范墉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从吴越王钱归宋,任成德军掌书记,不幸的是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所依靠,改嫁邹平县长山镇朱文翰,少年范仲淹从朱氏宦游,度过了勤奋力学的艰难时光。范仲淹在邹平长白山醴泉寺苦读三年,留下了“断齑划粥”的动人故事,千百年来是教育史上脍炙人口的典范。范仲淹在长白山苦读之际,感到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遂有游学之举,来到应天书院读书,苦读五年,大通“六经”之旨。

  青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十几年矢志不渝的勤奋苦学,不仅泛通儒家经典,增长了阅历,打下了毕生受益之学问的扎实基础,而且自觉地磨炼了意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对他的理想人格、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范仲淹“忧思深远”,树立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远大目标,坚持“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的人生信念。这应当是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基础。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描写“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欣赏到在阴雨天气和晴朗天气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抒发了由此产生的悲喜两重天的感情。阴雨天气及晴朗天气的景象其实也是“迁客骚人”仕宦经历的写照,或坎坷或顺畅,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但“以物喜”、“以己悲”两种览物之情均为作者所扬弃,他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即“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结合其仕宦生涯来考察,范仲淹为官生涯中四进四退,在这起起落落之中,范仲淹始终恪守“进亦忧”、“退亦忧”的忧思情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fanzhongyan/2774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