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下面是教学反思,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归园田居·其一》是粤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陶渊明关于归隐田园生活五首诗歌中的第一首,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及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学习欣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领悟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对于这节公开课,我的反思如下。

  第一、以学生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导入,承前启后,在心理上能够迅速唤起学生对诗人的记忆,比较自然地引出本课的学习课题,拉近学生和诗人的距离。而课堂上当我吟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了,他们自然而然地接着背诵出来,我想第一步的导入,已经是水流渠成了。

  第二、对于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的探讨,学生一开始说应该轻轻地读,读出闲适的感觉来......但是这些都是个别学生的回答,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选择让学生通过初步听范文朗读、自己自读、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并且找出能够体现诗人的情感色彩的字词这一任务,来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其意在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兴趣,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由个性到寻求共性的过程。不过这里有一点我做的不够好的就是,在学生读完诗歌以后,没有对学生的朗读做详细地、有区别的点评,这一点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

  第三、对于诗歌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我认为应该把主动性还给学生,为此在“赏读诗歌,感悟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环节,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通过播放视频,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陶渊明的田园情怀。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把问题抛出来以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出乎我意料。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平时上课时对于这类合作式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今天这节课,当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学生反应比较闷,虽然仍然有个别同学回答问题,也确实回答得不错,但是霎时间课堂氛围还是令人感到沉闷了一些。课后我去了解了一下情况,很多学生反映跟环境有关,因为平时上课在自己班上,而今天移师到诺大的多媒体会议室。对此,我想与自己尚未掌握与引起学生的积极性的技能有关,也与自己没有提前和学生疏导环境因素这方面有关。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学习欣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时,我的讲解多了一些,自我反思后,除了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以外,我潜意识当中还是没办法做到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对于这首诗歌,在经历音读、意读、情读、之后,我在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再次有感情地悟读这首诗。学生自己慢慢地去感悟、体会诗中之景、诗人之情的.过程。

  第五、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虽然我已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鉴赏诗句,但是陶渊明笔下的安静恬美和谐的田园风光,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距离的。为此,我又设立了画画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课前画好,这时来让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而课堂上,当时学生回答的效果不是很尽人意,虽然也能够据图说话,但是没有条理性,学生回答时思维有点混乱。我想,课前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就好点。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几点教学反思,以此鼓励自己、告诫自己要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iyuantianju/390603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