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周恩来对鲁迅与郭沫若的评价(2)

郭沫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短短数百字,勾勒出鲁迅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他对鲁迅的情况的熟悉程度。

  对郭沫若,周恩来这样说:“郭沫若的时代,却稍微异样了。他虽在少年时代,也是关在四川宗法社会里面的,但在二十岁以后,他走出夔门,几乎成为无羁绊的自由知识分子了,虽然他也如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过着贫困和流浪的生活。他的半商半读的家庭,虽也给他一些影响,但是三十年来大时代所给予他的影响,却有着异常不同的比重……他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

  对比了两人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之后,周恩来对他们的革命作用和文学成绩,做了这样的形象概括: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在这里,周恩来针对当时文化界的情形,补充了这么一句:“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自然在并论鲁迅和郭沫若的时候,便不会发生不必要和不应有的牵连和误会了。”

  在谈到鲁迅的精神时,周恩来认可了瞿秋白所论的四点:即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韧”的战斗;反自由主义;反虚伪的精神。他对郭沫若,做了以下几点概括:

  一是丰富的革命热情,二是深远的研究精神,三是勇敢的战斗生活。在谈到第三点时,周恩来说:“他不但在革命高潮时挺身而出,站在革命行列的前头,他还懂得在革命退潮时怎样保存活力,埋头研究,补充自己……”我们知道,郭沫若亡命日本十年,在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又卓越的成就,这一点,是一般以所谓革命为生的人难以企及的。  大约为了统一文化战线问题,周恩来又提到了鲁迅郭沫若生前的论辩:“这里必须为周郭两先生(周即鲁迅)辩白的,他们在北伐期中,谁都没有‘文人相轻’的意思,而且还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事实。周先生在《两地书》(六九)中明说:‘其实我也还有一点野心,也想到广州后……第二是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

  看来,周恩来对鲁迅的作品很熟悉,许多观点和文字,几乎是随手引来,而且恰能证明问题。在文章结尾处,周恩来说:“我这不是故意要将鲁迅拿来与郭沫若并论,而是要说明鲁迅是鲁迅,郭沫若是郭沫若,‘个人自有千秋’。

  鲁迅先生死了,鲁迅的方向就是大家的方向!”

  这篇文章,成稿于1941年11月16日凌晨,发表于当日的《新华日报》,这一天恰是郭沫若生辰纪念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财经周刊)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3330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