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郭沫若《反七步诗》赏析

郭沫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箕,豆熟箕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这是郭沫若据“七步诗”所作的一首“翻案”诗,对历史人物曹植、曹王作出了新的评价,可以视为为曹操翻案的先声。

  “七步诗”,原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诗歌。事见《世说新语》,据说:魏文帝曹T,要独得王位,必须杀掉其兄曹植以扫除障碍。为了寻找杀掉他的借口,一次,命令曹植必须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即行大法。曹植应声于七步之内作出如下一首诗:

  煮豆持作羹,鹿菽以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魏文帝听了大有愧色。因为诗的比喻贴切、奇妙、生动、形象、通俗、深刻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倾轧,流传极广。明代冯惟讷在其所编《古诗纪》选录此诗,注云:“本集不载”,并附录四句的一首:

  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样,使原诗更为精炼,流传更为广泛。文人学士们则常常步其韵作诗,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鲁迅在“三一八”惨案的斗争中针对杨荫榆迫害青年学生的罪行,曾根据七步诗“活剥”了一首题为《替豆其伸冤》的诗,日:

  煮豆燃豆莫,其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这一“活剥”,使诗的意义焕然一新,深刻揭露了敌人迫害青年学生的罪行。郭沫若又反其意而为之,另立新意,将原诗兄弟相逼,改为相互支持,表现并歌烦了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一、二句未动,三、四句改为“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豆和其各得其所,都有益于人类。五、六句改为“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进一步说明豆和其之所以都有益于人类,是因为它们同根生,大家都有一种自我栖牲的精神。郭沫若在《论曹植》‘文中说.

  “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王,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曾王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迢他做诗为藉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利而使‘深渐’?所以这样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有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

  借煮豆为喻,使人人桃够了解,是这首诗所以普遍化了的原因。但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莫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其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栖牲精神的吗?我因而做了一首‘反七步诗’以为本文的煞尾。”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3666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