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趣味古代文化故事常识(5)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30、“破天荒”破的究竟是什么“荒”?

  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试。每当京城会考,地方上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意思是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或是荒远落后的地区,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考上一个进士。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有个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由此,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3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

  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约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以炎帝、黄帝两个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的本义是花,是美丽的象征;“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号。汉代以后,渐称汉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四渎之宗”。

  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汉书·沟洫志》:“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历经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丰铜瓦厢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庄原来在黄河东面,若干年后,可能会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面。后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32、“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

  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

  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

  古代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

  用香计时,可谓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此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33、“吃豆腐”为什么是“占女孩便宜”?

  豆腐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国人喜爱。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经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还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可现在经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词,有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时甚至是“性骚扰”的含蓄说法。虽说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却真和食用豆腐有关。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细皮嫩肉,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便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可信度更高:旧时丧俗有“吃豆腐”的习惯。丧家准备的饭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饭”。不少人为填饱肚皮,只好厚着脸皮去蹭饭,时间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

  34、“感冒”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医学专用名词,可最早却出自官场,这是怎么回事?

  感冒也叫伤风,是现代人很熟悉的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你也许没想到,“感冒”这个现代流行词,最早却出自官场。这事儿还得从宋代说起。宋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等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簿上登记。这个请假簿的封皮上,常按惯例写上“感风”二字,因此被称为感风簿。感风一词与医学理论有关。宋代医理学家陈无择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其中“外因”又分为“六淫”。“六淫”也称“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不利影响。感风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风寒,意思是说受到了六淫之首的“风”的侵袭,身体不适,故需要外宿。太学生在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者官员,因此“感风”这个请假的理由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场。例如,宋时馆阁有规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员值宿,也就是上夜班,这是个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员们常常以“肠肚不安”为借口逃避。经过“感风”的启发之后,不值宿的理由很快五花八门起来,其中尤以写“感风”“感冒”“伤风”的居多。到了清代,“感冒”成了官员们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再后来,“感冒”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

  35、说大话为什么是“吹牛”,而不是“吹马”或“吹猪”呢?

  牛在中华文化中是有勤恳、诚实等美德的动物,人们常称老实勤恳的人为“老黄牛”,心甘情愿为人们服务也被称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这样一个忠厚老实的动物怎么与“吹牛”这个贬义词沾上边呢?“吹牛”现在有夸口、说大话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却与浮夸无关。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初编·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连接成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他曾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江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关于吹牛,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财产就是牛马。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有了说大话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还有其他的意思。如在云南方言里,“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与说大话完全无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345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