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趣味古代文化故事常识(7)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部佩戴物为冠、冕、弁、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纱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这种帽子的形状是顶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为方形,并粘有乌纱。它的样式十分特别,以至被一些人视为“服妖”。除了刘休仁制作的乌纱帽,当时还有许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书·礼仪志》记载:“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长耳。”可见当时的天子戴的是白纱帽,其他人戴乌纱帽,帽子或者像卷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两个长长的“耳朵”。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乌纱帽就风行天下了。当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爱乌纱帽。为了显示出官职的大小,不同等级的官员还会在帽子上挂不同数目的玉饰。一品官挂九块玉饰,二品挂八块,三品挂七块,四品挂六块,五品挂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到了唐代,幞头是最常见的头部佩戴品,但乌纱帽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唐书·舆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可见当时的乌纱帽既是一种公服,又是一种常服。此外,民间还有赠送乌纱帽的习惯,李白的《答友人赠乌纱帽》说:“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到了宋代,大小官员都着幞头上朝。一开始,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用藤草编成内里,外面罩上漆纱。后来索性不用藤草,专衬木骨,这样显得更加平整美观。这种幞头与后世的官帽——乌纱帽——已经十分相似了。据说,宋太祖赵匡胤还对这种官帽的样式进行了改革。原来在上朝议事的时候,一些大臣喜欢交头接耳,使得大殿里十分嘈杂。于是宋太祖规定,帽子的两边必须各加一根一尺多长的铁翅。这样一来,大臣们想要说悄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不小心把帽子碰掉了可就丢人了,由此大殿的纪律好了很多。由此看来,现代影视作品中皇帝临朝时秩序井然、庄严肃静的场面也不完全可信,至少赵匡胤就在整顿朝议纪律上动了不少脑筋,这大概是因为下面的文武大臣中很多都是与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无组织纪律惯了吧。

  41、铜钱为何被称为“孔方兄”?

  中国古代的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式各样的,战国晚期的秦国才开始铸造“圆形方孔”的钱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了一大批有建设性的措施,统一钱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从此这种圆形方孔式样的钱币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通行的钱币形状,后来民间也用大钱、铜钱来称呼这种形状的钱币。将铜钱称为“孔方兄”有个特别的来历。晋代有个名士叫鲁褒,他曾戏称自己对金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这本是鲁褒对“钱”的游戏说法,但是在晋代那个盛行玄谈、讲究风度的年代,“孔方”“方兄”或“孔方兄”作为钱的代称迅速流行起来,因为人们觉得用“孔方兄”来代指钱币,不但符合它自身的形状,而且完全消除了言及“钱”时的庸俗气,使得人们觉得说话者知识渊博、气质脱俗。直至今日,尽管铜钱已经成为古物,但是仍旧有人用“孔方兄”来称呼钱,体现了一种豁达与幽默。

【趣味古代文化故事常识】相关文章:

1.当庭认子古代趣味故事

2.—罚一儆众古代趣味故事

3.指控杀父古代趣味故事

4.古代趣味故事—日光辨伪

5.晚唐诗坛的古代文化常识

6.古代趣味对联

7.投井岂复自缢古代趣味故事

8.诬告反坐古代趣味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345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