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白《静夜思》《玉阶怨》比读(3)

李白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抓住“类人物”感知的“类特征”

  《静夜思》主人公是一个逐渐失去理智的人, 感知幻觉化;《玉阶怨》主人公是一个逐渐回归理智的人, 感知“玲珑”化。文学艺术要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 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人物的感知特征来写。

  《静夜思》的主人公是游子。游子这类人身边的外在环境是流动、变换的, 因此其对物理环境的心理感知是淡化的, 甚至会视而不见。这首诗还有一个版本, 第三句为“举头望山月”, 我们认为, 山的概念虽然更具象, 甚至更有一种苍凉之感, 但对于游子的“类特征”限制极大, “举头望明月”更符合游子的“类特征”, 所指更广泛。流行版本可以指向所有望明月的游子, 而不仅仅是望山月的游子, “类特征”更强烈。

  《玉阶怨》中的主人公不是游子, 而是定居者。她这类人物的感知特征恰恰会被自己居住的环境强化, 甚至被居住环境的特征塑造。从小居住在玉阶、水晶帘环境中的女性, 一定与居住在乡村的农家女性心理特征不同。《静夜思》中“地”是概括、抽象的地, 而《玉阶怨》中的地是“玉阶”, 因而前者人物有大幅度的感知变异——视觉幻觉, 而后者感知没有大幅度变异, 只有动作变化——“却下”帘、“玲珑”望月。

  五、抓住人物感知的独特痴迷点

  一样的月夜, 在李白笔下却是两种感知、心理逻辑、人间情怀。李白是怎么做到的?他抓住了两位主人公不同的心理焦点, 即“痴迷点”。《静夜思》中, 人物心理焦点在故乡, 表现出一个浪迹天涯的孤客的心理特征。孤独的游子必然有对家乡的痴迷, 只要一轮明月高悬, 就能让他产生幻觉。月亮只是一个触媒、一个轻微的视觉刺激, 激活的却是游子内心沉淀深厚的思乡情愫。《玉阶怨》没有像《静夜思》那样明示, 但读者还是能体验到主人公内心的痴迷点, 久立玉阶就是线索之一。但诗人为什么偏要隐去人物的内心焦点?因为诗歌不是新闻作品, 也不是人物传记, 其目的是“言志”。主人公到底对什么痴迷已然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为了自己的痴迷而久立。况且诗中通过“玉阶”“罗袜”“水晶帘”“玲珑”等字眼, 也大致暗示了主人公的心理焦点——爱恋。再加上诗歌标题“玉阶怨”, 差不多已经聚焦于女性的爱恋。

  两首诗都侧重于描写主人公痴迷的状态。诗歌不可能像小说一样展开情节, 只能抓住人物的特殊状态, 就细节作一刹那的刻画。这有点像绘画, 但相比于绘画的静态, 诗歌重在对人物痴迷状态的动态刻画。《静夜思》主人公的感知痴迷越过了临界点, 从常态感知变异成非常态的幻觉感知;《玉阶怨》主人公的感知则一直是非常态感知, 她站在玉阶上, 却感知不到白露已重、罗袜早湿, 感知到了也依旧望秋月。夜已深了, 主人公忘我地望着秋月, 但秋月又能给她什么希望呢, 她心中想必是一份无望之望。两首诗歌都抓住了特殊状态下人物的非常态感知, 进行细致刻画。这样就能抵达我国传统思维中“微而知之”“见微知著”的高境界, 即所谓的“一叶知秋”:以一叶之变化, 表现卷地秋来的物候。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74067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