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2)

李清照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景色分析/《如梦令》[李清照]

  分析:从词面上来说:这首词当是一篇回忆之作。

  物象:西亭,日暮;归路;回舟;藕花深处;渡;惊起一滩鸥鹭。

  意象:常记;沉醉,不知;兴尽;误入。争。

  图景连接与赏析:

  日暮时分,夕阳西坠,晚霞染红了西方的天际。远望湖中的凉亭上,一群少女在尽情的嬉闹和玩耍,她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完全忘记了已晚的天色。等到天色已暗,景色朦胧时,这群意犹未尽的女孩子才恋恋不舍的滑着小舟回家。结果她们却把小舟滑进了一望无尽的荷花当中。在说笑和惊叫当中,她们又争着把小舟往外滑,把栖息在沙洲上和荷花中的水鸟全给惊飞起来了。

  这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有人,有鸟,有花,有水。时空交叉,非常美丽。但是,这是词人的回忆之作。词人追忆的是青春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的欢快时光。一首小令,三十余字,给我们画出了这么完美秀丽的画面,可见词人的表达功力之深厚。一般的赏析者认为,作者在这首词里充满了欢喜之情。其实,不应该忘记的是,作者既是一篇回忆之作,在这首小令里还是充满了伤感之意。因为作者的经历前后反差很大,她既然怀念青春时的欢快,想必是现在的生活不是称心的。至于在这首小令里没有明显的表述之云,人们却认为是作者的艺术手法,写到浓情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无穷的缘故。

  作品赏析/《如梦令》[李清照]

  文学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名人点评

  熊笃:此词体现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qingzhao/28236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