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2)

李商隐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一开始就写了抒情主人公爱情的与人意相逆的遭遇及其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阻隔,一对情感真挚之人相会本不容易,而眼前分离的痛苦尤其使人不堪忍受。首句“别”字,不是说当下那种普通的话别,而是指不得不接受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之不易,第二个更进一步,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重在强调重聚之难。李商隐从这里则深入一步,表达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一种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承受的丰富情感,重在写不同于一般的“别”之苦。诗句中,第二个“难”字的出现,而且是意味不同的重复,给人情感上以轻重不同的击打,造成了诗句及其所表达情感的绵延幽曲之势,表现出丰富多层之状,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起伏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诗句中是很难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情如此,一旦面对暮春景物,更是悲怀不已,那种“东风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力”,百花凋零,春光即将逝去之景,而人力面对大自然如此强大、星转斗移般的变化,只是无可奈何,而份情之人的境遇之不幸及心灵之创痛,如同眼前这随着春天流逝而残败的花朵一样,是人力对美的事物无法挽留,于是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以至悲叹!爱情如花一样的美好,而又如花凋之悲惨一样让人感觉无限唏嘘,这正是爱情承接美妙后邈远之感的开端,接下来的两句更使这种邈远深婉之感延续到不可再进的地步,同时因远到尽头而异常深挚。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到足以消耗生命的地步,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即使深深眷恋,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虽然前途无望,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会丧生,也情不自禁地忍受着。所以,在这两句里,抒情主人公将失望的悲伤与痛苦充分立体化并扩大化,纵则缠绵无限、横则炽热无度,这些感情,好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如此的邈远感、深挚感发端于开头两句背景式的交代,更形成于寄寓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两个意象,一是“春蚕”二是“蜡炬”。“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发出了“到死丝方尽”的来自心底的声音,使这一意象具有了丰富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意蕴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还有所不同,诗人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大有希望的情况下,发出“何惜微躯尽”的感喟的。《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非常无望而且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幽深。尽管如此,《无题》“春蚕”句也才仅仅是接着开头诗句初步形成了爱情的邈远深邃之境界的一个开始,李商隐诗中的灯烛意象的情感意义在此是不断延伸的,是一个由虚写到实写的缓慢过渡,因此,

  “蜡炬”句才真正进入了思念痛苦之绵邈深挚的现实状态。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等,“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蜡炬”一词本身就让小小蜡烛给人以厚重感,正如刘勰所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抒情主人公又进一步以“成灰”、“泪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相随之深挚程度,联想比前人幽微复杂深刻得多,有强烈的纵深感,意象的底蕴极其丰富,说不出的真挚和热烈,说不清的邈远和深厚,形象地写出了人人向往的爱情状态。

  李商隐下面的这首《无题》诗也有类似的抒写: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先以“东风”、“轻雷”等景入诗,“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耐人寻味的典故中,用飘忽的形象、暗示的手法、冷艳的场景把朦胧又具体、悠远又厚重的情感外化,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则将这种感情的丰厚、炽烈推向极致,上句表面上写绝望的悲哀,骨子里却又透露着绝望掩盖下相思如春花萌发、不可抑止的炽热情怀,显得朦胧而可感;下旬则将相思之情完全等同于灯烛自燃的灰烬,表面上是结果的展现,实际全是情感煎熬过程细致的抒写。诗一开始将感情的深厚写到极点,结尾“春花”这一意象又继续延伸,而“一寸灰”这一源于光明美好却又隐含着死亡的意象,将深厚和炽烈无限扩展,直到熔炽烈和真挚于一腔。另外,“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燕台诗四首・冬》,“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等许多诗句都描写了灯烛意象,从灯烛到红泪到灰烬,大明大暗、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也只有这样的意象才最终印证了缠绵悱恻、邈远深挚的爱情,同时生发出无限的悲剧力量。这样的抒情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可谓独一无二,这也许正是李商隐爱情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之一。其实李商隐笔下的灯烛意象并不仅仅属于爱情,正如他并不仅仅属于爱情诗一样,准确地说,他将灯烛意象与其他同样精美的意象和谐地统一在他的诗中,较为形象地展现了抽象的人类情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hangyin/177479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