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孟浩然隐逸情结(2)

孟浩然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超脱人生的无奈选择――道释文化

  唐兴以来,最高统治者为自己正名愈加推崇道教,如太宗等历代皇帝多次礼聘有声望的道士。老子也在唐代被奉为“真人”,五千言的《道德经》被皇家奉为“经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盛唐文化中的“道”文化愈加的鲜活。孟浩然诗作中表现出道家的超然于世,“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几时。焚香宿华顶,露采灵芝”(《寄天台道士》)中脱离现实;“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山中逢道士云公》)里的隐逸山林;“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二老。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宿天台桐柏观》)所见的逍遥人生。如若说儒家文化培养了孟浩然作为士大夫渴慕入世的情操,那么在道的影响下,孟浩然到达的是人生的另一境界――超脱自身,超然于物外。

  自汉起,始入华夏国土的佛教经过几千年的本土化与发展,在唐代大兴,其中“郑叔清与宰相裴冕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度道士僧尼不可胜计……及两京平,又于关辅诸州,纳钱度道士僧尼万人。” [4]在孟浩然的诗作中写到游访寺庙、拜访僧人的诗有25首,这些佛教诗歌的内容有直接描写寺庙之景观,如“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向一心归”(《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有与僧人的交游,如“阴风常抱雪,枯涧为生泉。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陪柏台友访聪上人禅居》);而更多的是诗人对佛理的感知:“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寻香山湛上人》)。诗人在香山的自然坏境及湛上人的佛理感召下超生的弃世隐居之感;“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晚泊浔阳望庐山》),诗人心念慧远对佛理参悟后的超然于世;“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本�黎新亭作》),诗人将心中心念之的“吟咏”都弃之,只为有所悟。佛教常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孟浩然的人生也是苦,其岌岌于名利,追逐于世俗,佛教的教义正合其心,让孟浩然为无奈人生找到解释,最终实现超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menghaoran/27675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