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木兰诗》全文停顿(2)

木兰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这问那,“问”的反复强化了叙述者对木兰的关切;而且这种关切又自然而然地指向儿女之情,暗示此时的木兰正待字闺中。“何所思”“何所忆”都指向故事的主人公“女”(木兰),“何所”的反复疑问又强化了读者的好奇心,两问句式相同,只有“思”和“忆”两字之差,而“思”和“忆”又有意识地把读者的猜测引向人之常情:是思念某个人?还是回忆某段情?这是叙述者隐设的伏笔,为后文揭示木兰是在为父而忧、为家而虑造成一种反差,给人以出人意料的感动。

  2.发散式:以被叙述主体为中心,向各个方面展开。

  (1)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句是站在叙述者的角度猜测,答句是站在主人公木兰的角度,直接面对“思”和“忆”两种指向的猜测作出回答。两个“女”字本已在猜测意向上指向了女之常情,而两处“亦无所”又强化否定的语气,使述者、读者的猜测与主人公的回答形成鲜明的反差。回答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既然非“思”非“忆”,就表明不是因为儿女私情,那么木兰的叹息必然另有隐情。作者似乎在这里卖关子,让读者更加好奇:木兰究竟因何而惆怅?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前四句构成排比,后两句构成对偶,以整齐的表现形式、流利的五言句式,烘托人物心境的轻松、愉悦;行文毫不粘滞,表意酣畅淋漓。一连串的动作铺排都以“我”为中心展开,分别指向开门、坐床、脱袍、著裳、理云鬓、帖花黄。“我”的排比、反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木兰找到自我时抑制不住的兴奋感:我的门、我的床、我的衣,我的家、我的亲、我的爱,我的情、我的美、我的梦。这段排叙,贴切入微地表现了主人公长久地远离故土时难以抑制的怀旧情怀和终于回归故乡时得偿所愿的亲切感受;暗示结束了艰苦的军旅生涯时的如释重负,与亲人团聚时的脉脉温情;表现了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地做一个可以香软、可以千娇百媚、可以天真无邪的普通女性时的自如和欣慰。

  二、单向式铺排

  “铺”,需要展开;“排”,讲究次序。无论是纵向的、横向的、天然的、心理的、伦理的,都要遵循一定的顺序。铺排顺序主要有纵向式和横向式。

  1.纵向式:

  诗中以时间为序铺排较典型的一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相对于十余年的征战来说,这“旦”与“暮”之间就显得格外短暂,这是决定人生的一瞬间。正是这转瞬即逝的旦暮之间,才显得弥足珍惜。在这里,“旦”和“暮”的对应、反复、循环,既表现时间上的促迫,行军的急速;也反映军情的紧急,舟车的劳顿;同时凸显内心难以遏抑的纠结:多少年来一家人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而今旦暮之间生离死别一去未卜。人,渐行渐远渐无踪;心,如撕如割如锥痛。

  2.横向式:

  以行踪(方位)为序的典型铺排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诗句叙写木兰备战,本来只是要说明从集市买来了征战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作者运用了排比修辞铺叙这一过程。这样琐细而夸张地絮说,让我们认识到进入战争状态的现实,也让我们感受到准备工作的紧张;既让我们体验到木兰面对战争时的从容不迫,也使我们预见到木兰行事的井然有序。因此,这里的铺叙同时也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铺垫。

  在并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中,这种纵横铺排的手法表现得更为集中、细腻: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这是一组纵向的铺排,按照时间顺序,铺叙刘兰芝成长的历程,突出了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和不幸遭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同情。

  (2)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兰芝离开焦家时的打扮。这是一组横向的铺排,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不厌其烦地夸张描写刘兰芝的妆束、衣饰、姿态、容颜,表现她超凡脱俗之美和从容镇定之质。

  两相比较,《孔雀东南飞》的铺排中,作者对主人公既是“全知”的,如“心中常苦悲”;也是完全置身其中的,如“精妙世无双”。而《木兰诗》中的铺排是“无我”的,纯客观的。   三、双向式铺排

  1.双向交叉式: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一面是“机”,一面是“女”;“机杼声”中有“叹息”声,“叹息”声里有“机杼声”。描写对象是两个,描写的内容既相对应,又相融合;既构成对比,又构成映衬。“不闻”,是心中不闻耳中闻;“惟闻”,是耳中不闻心中闻。

  (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与上例相反:“不闻”,是耳中不闻心中闻;“但闻”,是心中不闻耳中闻。其中“但闻”是充耳之声,“不闻”是心中感应;“但闻”与“不闻”是以有显无,无声胜有声。作者在对两种声音效果的处理上,运用的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表现手法。

  2.双向平行式:

  (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同一个意思,分别站在“阿爷”和“木兰”的角度复说,强调的是一个“无”字,家中没有适合从军的男儿;读者感受到的却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无奈。“无大儿”是就阿爷而言,“无长兄”是就木兰而言,叙述角度不同,陈述内容各异,但平行的两条线却指向同一个两难的处境:君命不可违逆,阿爷不便从军,如何是好?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mulanshi/192114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