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

平凡的世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1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孙少平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平凡的世界》弥漫着苦难意识。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小说告诉我们:苦难的遭遇能磨砺坚强的意志,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炼狱,方能读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说告诉我们:苦难导致人生的缺陷与失衡,进而产生追求超越与平衡的反差与张力;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具有深刻苦难意识的代表,路遥是借孙少平的嘴和手,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思考。路遥是陕北清涧县农民的儿子,生于1949年。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路遥病逝。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史诗般的笔触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黄土地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品问世即好评如潮,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重新回想这部书所囊括的时光,依然会发现从1978-1985年以来的岁月是那么令人神往。生活在彼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未来,用感恩的态度看待刚刚过去的梦魇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黄原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出传奇般的爱情。

  近二十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年轻的一代读者如何理解与认知省委领导的女儿田晓霞与煤矿工人孙少平之间的爱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而今已然完全没有了此类爱情发生与成长的`土壤。抑或说,作家连想像的欲望都不再有。煤矿工人与省报女记者之间有着何等的距离?即便是作家能想到,这样的情节读者与观众能否接受?在这样的问号背后,刻就的是大众对人与人关系的认同与否定。《平凡的世界》之后,也很少再能看到关于煤矿工人的生活境况的小说。他们在一度的笑语喧哗之后重又归入黑暗、潮湿的地下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变得那么寂寂无声。偶尔在报纸、网络媒体上看到他们,也只是与死亡名单、煤矿事故相连。想来,这个时代的煤矿工人孙少平们不会再有人关注并敬仰了。他喜欢谁娶哪一个都无关紧要。恐怕还会有人想,只有傻瓜才会把一个煤矿工人当做自己的偶像吧?

  所以,这一次在翻阅《平凡的世界》时,内心充满着平实的欢喜与复杂的情感。我必须老实承认,孙少平,这个英俊、纯朴、向上的男青年曾经赢得了年少时的我的深深景仰和爱慕。我甚至因此而热爱他的生活历程从黄土地出发、建筑工人到煤矿工人。现在,惟以金钱的多寡为成功的惟一指标的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在许多公共媒体中,他们,孙少平以及孙少安们注定缺席并命定成为弱势并沉默的群体。

  走在都市茫茫的人海里,我常常深感困惑,困惑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平凡人们的退隐,更困惑媒体、大众对金钱、权贵的追逐与渲染,对凡人生活与生命的漠视。如果活到现在,作家路遥该如何面对这时代的巨变他的离世,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休止符,是有着现实主义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写就的休止符。

  所以,要说到《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它们在十几年来悄悄改变着我的人生观譬如当我读到民工追讨工资的报道,当我看到农村中为自杀与家庭暴力所困扰的妇女时,会愤怒,会不平,会在飞驰的火车上情难自已因为,他们就是我少年时代热爱的孙少平、孙少安们,也是孙兰花们。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2

  《平凡的世界》是作者路遥呕心沥血之作。讲述了贫农少年孙少平的奋斗史。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语言非常写实,也非常朴素。朴实无华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而且作者非常擅长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真实而生动,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叙述更为流畅,故事更为连贯。美中不足的是,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却一下子写了三部,每部有54章之多,难免略显拖沓,而且到了后面略有些粗糙。相比之下,路遥的另一部同题材小说《人生》虽然是短篇,但是却显得更加一气呵成,并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

  《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非常相似,只是主角的名字一个是高加林,一个是孙少平,两人都出身于贫农家庭,家乡都是陕北,都是高中学历,性格也相似。只是结局有比较大的不同。高加林最终被揭发是通过走后门而得以来到县城发展,他被遣回了家乡;孙少平在一次意外中毁容,但是他没有消沉,他理智地拒绝了金秀的爱情,拒绝了到城市发展,回到了矿场,勇敢地面对新生活。

  相比之下,孙少平虽然不幸毁容,但至少他还能回到矿场当一个矿工组长,那个时代这个职业还比较不错,而且他还有继续发展的机会,但是高加林却再也没有走出农村的机会了。一辈子只能与贫穷为伴。是什么造成了两个相似的人结局这么不同呢?我个人认为,高加林与孙少平都是农民的儿子。一方面,他们接受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青少年时又都在学校中接受了教育,得到了现代文化的洗礼,不再是纯粹的农民。高中毕业后他们都努力挣脱农村传统文化的束缚而成为了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青年。

  高加林曾经对父母说过:“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像你们一样,在咱们高家村的土地里挖刨一生!”再加上后来他在参加劳动时的消极表现,可见他非常厌恶作为一个贫农的生活,渴望有一个光明的前程,过于好高骛远,并且有一点年轻人的虚荣心,相比之下,孙少平并不鄙视自己的出身,他很体谅父母,也积极劳动,他说过:“我回到家,当然也为缺吃少穿煎熬,但我想,就是有吃有穿了,我还会煎熬的。”这说明了他向往城市生活是因为他担心在小农意识的汪洋大海中迷失自己。他并没有高加林那么好高骛远、那么虚荣,更具有庄稼人的练达、忠厚与质朴。

  但是我觉得高加林还是值得同情的,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却只能被禁锢在一个狭小而偏远的农村,他的虚荣心和功利心给他带来了不幸。其实孙少平又何尝没有一些追名逐利的心呢?只是相比之下,他的功利心要淡一些,并且他更加理智。因为人是要有理想的,不过理想不应该太过功利。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更加注重精神的富有,即使物质上贫穷,也应该自立自尊自强,不要整天想着追名逐利。应该更加重视自己是否成长,少一点在乎自己是否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孟子》中说“贫贱不能移”。《论语》是一部讲君子之道的书,夫子除了说“君子固穷”还赞美子路的独立:“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总是想着高攀,表面上是过于自尊,本质上是内心自卑,过分的功利是变相的使自己的人格变得卑贱。

  当然,我说这些话对于孙少平、高加林那样的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精神资源也是一种资源,但他们的家乡是如此的贫瘠,教育也是不完整的,他们不可能懂得这些道理。

  我想,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但是物质的贫穷也就往往导致精神的贫乏,就像聋往往会带来哑。不过至少,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多读好书,多与有学识的人交流,用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要做一个精神空虚的人。只要你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你就不会堕落。我们很幸运,在童年的时候,我们物质上并不贫穷,既然如此,我们就决不能放纵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庸俗的、愚昧的人。

  贫穷是拥有两面性的,既可以磨练你,也可以摧残你,关键就要看你自己怎么应对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pingfandeshijie/20060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