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比较赏析白居易《琵琶行》、《明湖居听书》(2)

琵琶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我们再来看看《明湖居听书》。老残去听书的地点是正正经经的戏院。心情也很简单:慕名而来,为听书而听书,所以应该是兴味盎然的。也许还在人声嘈杂的等待中喝了茶水儿,嗑了瓜子儿也未可知。他看到的白妞作为当红的职业艺人也大可不必羞羞答答,欲说还休,于是便觉到了秀媚脱俗,明眸善睐的朗润。那么在欣赏音乐时的老残心态或许比白妞更纯粹(没有倚声逐利的想法),所以在关于“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等语言也更侧重表现人物舒服的感觉,与情感无深切关系。其中用的一系列比喻及通感也大都是有力的、明快的、绚烂的,读者只要想想钢丝入天、飞蛇盘旋、泰山日出、花坞春晓等便可体味得出。作者竭力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进行想象:“恍如由来傲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绝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象出声音如“花鸣春晓”“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耳不暇接。这是纯音乐的享受,并无弦外之音,与个人坎坷,情感历程无甚关系。

  《明湖居听书》中的听众是贵人、闲人,早为白妞那穿云裂石的嗓音准备好了一声喝采,所以一曲歌罢,“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至于白妞的个人遭际如何,与各位听众有无这方面的共鸣,则不必为人所详。《琵琶行》中的听众是迁客骚人,他们不是主动迎合表演的快乐,而是被音乐叩开了并不轻易坦敞的心扉,且一旦被打开,无尽怅惘便在乐曲的引导下汩汩流淌,不可遏抑,音乐既罢,正是心潮汹涌之际,于是默对秋江,悄然无声。于是在很多人看来,《琵琶行》中听者曲罢默然的反应比《明湖居听书》中“轰然雷动”的叫好更高明许多。  其实,诗文虽异,各有佳妙。固然存在作者创作上的差别,但对声音的不同感觉和描摹,却都是与作品人物的不同心境保持高度的一致的。所以,从创作背景出发,知人论世,才可能与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这也成为我们读懂作品,读出妙味的一把钥匙。当然,音乐感发人心,最能拨动人心底情弦的道理早已人所共知,前人亦有过太多的精辟论述,但据笔者的教学实际来看,一些年轻朋友在具体品读该类文章时,仍缺乏这种认识,这就使得对作品文学性的鉴赏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就他们熟悉的篇目再加以印证,而《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正是进行这种比较认知的最佳范例。不过《琵琶行》里秋江月夜的意境,失意感伤的品调更能引发一般文人的共鸣,也就更为人所喜爱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pipaxing/3333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