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5)

沁园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8

  【课文分析】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思路】

  1、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体会词中的形象,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

  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

  3、正确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课文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已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毛泽东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2、背诵课文。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9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总──────分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

  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⑶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⑷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

  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inyuanchun/398825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