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设计(2)

沁园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6. 但真正能统领下阕意义的字是哪两个?

  “忆” “记”

  17. “忆”“记”都是回忆的意思,回忆早期一批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战争风貌和豪迈气慨。它们又统领哪些文字?

  “忆”统领前九句(包括第一句,此句与第二句倒置)  “记”统领最后三句。

  18. 首句的“百侣”,你知道具体指哪些人吗?

  百侣:指战友,主要有蔡和森、向警予、何叔衡、杨开慧等。

  19. “峥嵘”一词揣度一下,它的本义是什么?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比喻不平凡、不寻常。

  20. 用自己的话表述前两句的意思。

  “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诗人独自重游故地,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21. “恰同学少年”下常的顺序是什么?

  “同学恰少年”。意思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恰:正当。

  22. “激扬”是哪四字成语的缩写?逐字落实它们的`意思。

  激浊扬清。激:冲击;  浊:污浊的水;  扬:扬起;  清:清水。

  让清水上来,冲去污水。比喻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23. “粪土”“万户侯”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粪土:意动,把……视如粪土。

  万户侯:借代,本指有万户封地的诸侯,在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24.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恰同学少年……万户侯”七句话。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彩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气慨豪迈,意志坚强,大家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抨击恶浊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当进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析: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慨。)

  25. “曾记否”后面可以打问号吗?

  不能。因为问句还没有结束。

  26. “浪遏飞舟”可以作哪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

  若按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若按前一种理解,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水深浪急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27. 毛泽东年轻人时曾写过一幅很有气慨的对联,其中写到了游泳。有谁知道这幅对联吗?

  “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28. 思考上下阕的联系

  (1) 上阕看秋景,由此引起下阕的回忆。

  (2) 上阕最后一句提出问题:谁主沉浮?下阕形象地回答:是我们这一批年轻的革命者。

  29.句号位置的规律

  均打在韵脚处。

  30. 诗词中为什么会出现字式句的倒装?

  主要是韵律的要求,调节韵律,调节平仄。如:下阙一二句,“恰同学少年”……

  主题归纳

  1.本文写了什么?

  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2.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 主题思想(将1.2.连起来,即为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特点归纳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1.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联成一体的?

  景物有山、林、江、船、鹰、鱼。这幅湘江秋景图不是诗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概括,才把这些典型情境联成一个生气勃勃的整体。

  2.诗人最后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的用意何在?

  诗人从“万类霜天竞自由”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与规律,由此发出“谁主沉浮”的诘问,拓宽了诗的意境。

  小结:凡此一切,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自然景物是不会如此富于诗意的。而诗的下阙虽然重在抒情,但仍然存在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3.下阕中的景与情是如何交融的?(生充分讨论,归纳)

  第一,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和眼前这一特定的环境吻合,自然忆起往事。其次,有了这些具体景象,又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显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从而反映现实,评价生活。可谓“融情入情,寄情于景”。五、总结交流

  1、体验诗词的创作意境,不仅需要理解其内容,更要激发我们内心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作品的意境和我们的情景交融。(明确意境的概念: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分析全词的特点:

  研讨:诗人的思想倾向和诗歌的意象是如何统一的?

  明确:诗人选择了秋山的红叶和秋水的绿波来加以描写,因为这些物象能够寄托革命的激情;又选择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加以描绘,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解放的愿望。突出写“浪遏飞舟”的情景,显示了诗人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与古人写秋景的诗词相比较:

  研讨:比较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黄巢的《题菊花》这三首古人的诗词,体会毛泽东诗词的壮美,领会如何营造意境。

  明确: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出了秋天的清爽;马致远的《天净沙》,描绘出秋风中的游子倍感秋天的萧条和冷落的意境;黄巢的《题菊花》,写出了这样一种情怀:作者既悲菊花在秋天的清冷,又要改变它的命运,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蜂飞蝶舞的春天开放。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的诗体现了一种抗争的精神。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光明、绚丽、壮美,只有心怀天下的胸襟,才能把磅礴的气概和山水的壮观交融构成博大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意境的营造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审美情趣注入所描写的对象,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同时,读者的审美态度,能力和情趣也会影响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

  雄奇伟丽的深秋美景 ——使人惊喜

  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壮志凌云的伟大抱负 ——让人敬畏

  4、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5、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沁园春长沙》高中教案设计

2.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3.人教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4.《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5.《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

6.《沁园春长沙》教案

7.教案沁园春长沙

8.沁园春长沙简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inyuanchun/40441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