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真情世界的优秀散文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个满怀愧疚的儿子眼中的母亲;一个重度中风病人的儿子。

真情世界的优秀散文

  儿不是娘,怎知娘苦?儿不是娘,却知娘痛!

  殡仪式后,娘永远去了,带走了儿一生的牵挂。

  (一)就在前天

  就在前天,我获悉了母亲快挺不过去了的讯息,走在街道的路边,想着母亲所经历的病痛,想着母亲的好,我忍不住悲伤,就坐在一家商场前的台阶上,失声痛哭起来,不顾匆匆一路行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哭的舒坦了,我才怀着悲恸的心情,伴着路灯下自己的影子,踽踽地回到办公室,再休息了一会才开车回家。回到家中,仍是忍俊不禁,接受不了自己最亲爱的母亲就要离去,悲从中来,一直哭了好几场,甚至是含泪睡去。我也不知道一个大男人,怎么会这般的脆弱。或许,我欠母亲的太多了吧。

  母亲自五年前因高血压中风以来,就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病痛。但是,母亲的中风其实也不是很严重,按理是可以复原,至少是可以自己自由行走的。

  开始时,为了母亲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家人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那时,母亲在我所住的城市养病,我每天一大早就从所住的六层扶母亲下楼,到小区院子里练习走路。慢慢地,母亲能够自己扶梯下楼,上楼了,能不用搀扶走一圈了,再过一段时间,母亲甚至能够不用拄杖,不用搀扶一个人走一圈。那时,我是多么的开心,我好像看到了母亲又会像以往住我这里时一样,每天陪着父亲到铁佛桥吃油条、喝豆浆,然后到水沟前转转农贸市场,买回他们满意的东西,张罗着煮一大桌吃的,等我们下班、放学回来,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吃饭,聊天。周末,就陪他们逛公园,看风景。虽然在练习时,母亲多次说累说苦,但在我的要求下,在我的奖励和"连哄带骗"的鼓励下,喊着"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号子,她都坚持过来。三个多月一转眼就过去,看着母亲好转了这么多,父亲也高兴,就张罗着要回老家。在他们一再坚持下,我不得不送他们回去。记得那天送母亲回老家后,我立即就带着母亲,丢掉拐杖,让她一个人慢慢地从家里走到"太佬涵"一个来回。这让邻居们也大为欣喜。其实也隐藏着我的一个愿望:让兄弟姐妹们知道,只要坚定地让母亲继续练习走路,她一定能自由行走。

  可是,好景不长,回到老家的母亲,由于没有坚持每天行走、锻炼,过些日子,已经打下的基础,又轰然垮塌,慢慢地就又不能独自行走了。

  后来想起这事,我是多么的后悔啊,如果再坚持在我的住处住上几个月,母亲一定能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彻底丢掉拐杖。如果这样,就不会有后来的再次摔跤,全身瘫痪。

  家有老人是个宝。这在母亲得病之前,是有深刻体会的。我想,天下儿女都能体会得到。

  家有老人是个宝,在母亲病后,仍是有深刻感触的。母亲,带给我们血肉和身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虽然母亲只是个进过三天学堂的农村妇女,但她所经历的事,所阅的世,特别是传统里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同样哺育和教导着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成人、立业,挺直脊梁做人。母亲病中,在常人眼中所看见她表现的格格不入时或难以理喻时,我们会流露出些许的不耐烦,她就会说:"崽啊,是我把你们带到这个世界里来的啊,我还在,痂婆(家乡形容行动不便的老人)娘呀有个痂婆娘,我走了,就没娘了。"这话,这么浅显,可我听得却如雷贯耳,脸红心跳。是啊,母亲,你病了,不能自理了,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了,子女就厌烦你。可我们的生命是你给予的,你给予我们生命的恩情,我们还清了吗?我们还得清吗?那时,我就想,是啊,家有老人是块宝,即使如母亲这样的病人。只要母亲在,哪怕她天天卧在床上,回到家后,我还能推开房门,喊声"妈,我回来了!"如今,母亲去了,推开房门后,我叫妈,哪个应呢?

  母亲,儿子欠你的太多了。

  母亲,就在前天,儿子还是个瞢懂无知的少年。少年对你的思念,却那么朴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在水边玩,感冒了,浑身没劲,饭也吃不下。没有学到文化的你认为我受到惊吓,背着我来到一个离家有七八里远的"仙姑"家里。在一个黑暗的房间内,那个所谓的仙姑用一个大碗,盛了一碗米,然后用红布包裹起来,在我的身上左晃晃右照照,然后解开。"仙姑"指着那碗面上的米的形状说,"你家小孩在水边惊动了'神位',我现在帮你化解了,病马上就会好。"母亲的脸色是那么的虔诚,付了钱就背我回家。回家后,病也就奇迹般地好了。那时我还不谙世事,不知所以然。但现在想来,农家的孩子哪天不在水边玩?玩得兴起,出了汗,脱了衣服,感冒是最正常的事了。而且,一般的感冒当然来的快,去的也快了,哪是惊了什么"神位"?但这些都不去计较了,我只记得是母亲背我去治的病,是她挪动她矮小的身躯,用她瘦弱的肩膀,背着我走了十几里路,期间还摸索着经过了一条因下雨而淹没的机耕路。从此,我也就知道,只要我病了,母亲肯定会想办法帮我治,就这么简单。

  (二)就在昨天

  就在昨天,大哥告诉我母亲已经辞世的确切消息。我的心底传来阵阵的痛,但我经历昨天的痛哭,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思想也已经有所准备。特别的是,我知道,现在属于我的,不是哭,而是要平安地带着家小回去处理母亲的后事。

  母亲的离去是在上午九点前。大哥打来确定母亲离去的电话后,我当即给小孩的老师打电话请假,要小孩下课就立即回家。

  一路上,我无法不想我的母亲的点滴的事,但又不能太分心,毕竟脚下踩着油门。就这样,想一下,再控制自己不要想,或集中精力看前方来分散对母亲离去的悲伤,加上爱人一直在身边提醒,总算安全到了家。

  进到母亲生前住的房间,里面所有的家具都已经搬出,只有母亲的遗体静静地躺在半幅床板上。母亲已经穿着上她生前自己置备好的寿衣。按照家乡的风俗,母亲的脸上被覆盖上一整片烟叶,脚上系着稻草结,身旁点着油灯。几年的病痛已经折磨得母亲只剩下瘦小的躯壳,穿在宽大的寿衣里显得那么的单薄。半幅床板,隔绝了两个世界,也中断了两个世界亲情的传递。仔细地看着母亲的遗容,心里虽然很痛,但没了前时的悲恸,就这么冷血这么理性地行了跪拜礼,似乎没有掉下一滴泪。

  按照家乡的风俗,老人离去后,第一个要报丧的是报"舅氏",包括母亲的娘舅和儿子辈的"舅氏"。母亲的娘家在遂川巾石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也曾留下我快乐童年的无数记忆。开车去半个时就到了。我们有三个舅舅,按规矩,每到一家,都是跪倒在大门外侧的地方,不能进屋,然后由和我们一起去的本家堂兄,也就是这次丧事的主东去通报。等着舅舅出来搀扶方可起来。母亲生前人缘好,特别是和三个舅妈的关系,处的像亲姐妹样。得知母亲离去,看到外甥跪在门前,舅妈们都忍不住痛哭起来。这个时候,我就又想起母亲的点滴,心里的酸痛就又潮水般涌上来。每到一处,眼眶浸湿一次。按当地的风俗,外甥来报丧,舅妈要煮蛋,每人两个。六个蛋吃完,觉得真切地体会了母亲的最后一次眷顾,正如舅舅们说的:“有吃咯心(走到哪儿都不愁吃不会挨饿的意思)。”

  母亲的告别仪式是在第二天傍晚。就在屋前的一小片空地上举行。那时,家族的所有亲戚都已经在母亲的遗像前行过了跪拜告别礼。然后,我们晚辈全部跪下,等待司仪按程序进行遗体告别仪式。大哥代表子女作的祭文如下:

  熊氏有女 名草幽兰 巾石新安 苦难童年

  携弟带妹 放牛打草 入学三日 张望学堂

  安分守己 冠笄十八 嫁入李府 配与父亲

  相夫教子 任劳任怨 子女争气 努力成才

  相继成家 艰苦创业 生儿育女 四世同堂

  一生勤勉 与人为善 乐善好施 友好邻舍

  不计前嫌 最为贤惠 豁达乐观 不识忧愁

  过去经历 皆为穷苦 侍候公婆 孝道有序

  薯丝煮饭 芋头充饥 养猪放牛 种烟栽树

  时有腹饥 衣有补丁 牵男带女 仍有欢笑

  吟唱山歌 饮杯小酒 虽无文化 本分为重

  教育子女 挺直脊梁 诚信做人 不与人争

  崇文重教 礼道当先 四男三女 皆为人才

  勤恳敬业 勉力为先 艰苦奋斗 各创家业

  子孙绕膝 安享晚年 习惯勤勉 不肯将息

  早出晚归 乐山恋水 摸鱼捞虾 乐此不疲

  年龄渐长 体态日胖 埋下祸根 血压高涨

  终于一日 病来墙倒 大脑梗阻 半身不隧

  苦难我娘 一病经年 病在娘身 痛煞儿女

  儿不是娘 咋知娘痛 儿不是娘 却知娘苦

  恨不能替 恨不能当 日子好过 本该享福

  可恨阎罗 硬拽我娘 生离死别 儿孙痛哭

  匍匐一地 恨不能去 名兰芳草 上天眷顾

  黄泉路上 必定芳香 呜呼我娘 一路走好

  伏惟尚飨!

  (注:母亲熊名兰,只读过三天书就因为家庭困难而回家带弟弟和童养弟媳。)

  在我的预想中,念完这篇祭文后,我要行五体投地的匍匐大礼,然后放声痛哭。可为什么那时我就没了这念头?母亲,是儿不孝了吗?还是两天的跪拜下来,膝盖已经生痛,悲痛的情绪已经麻木?可明明下午在母亲的遗体被抬离她的房间送上殡仪车的时候,在送进火化炉的时候,在她的身体化为灰烬绻缩进骨灰盒的时候,我还泪水涟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8010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