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2)

诗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 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 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 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 + ②运用什么方法 + 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 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 长亭—惜别 月 霜—思乡 梅—坚贞 莲—高洁 菊—隐逸 流水 落花— 感时伤春 浮云—游子 子规—悲愁 大漠 孤烟 羌笛—保家卫国 浮萍 飞蓬 孤雁—漂泊无依 凭栏—思念故国亲人 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 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2、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我们先看“语文1”第一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话“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单元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二、引入主体内容

  (一)诗歌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1、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 恶禽——小人。

  以物寄情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红豆——相思 丁香——哀愁 红药——悲苦 羌笛——凄切

  芳草——离恨

  以物指事

  舟楫——引荐 长亭——送别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伤感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多样性

  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酒——乐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酒——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三、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2002年的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教师提示: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戊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又有怀恋、怀远之意。诗中的折柳是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诗人静夜闻笛,听折柳曲,思绪被悠扬的笛声勾动,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说,折柳是关键。

  例二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例三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组合意象。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师解析:组合意象就是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根据《采莲曲》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诗歌意象,重点探索了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诗歌意象,希望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意象鉴赏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根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艺术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那么,我们的诗歌鉴赏可以说已迈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才会对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还须多朗读、多积累、多鉴赏。

  五、布置练习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瑕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看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2.《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3.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4.浅谈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

5.古代送别诗鉴赏大全

6.古代散文鉴赏

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

8.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答题技巧

9.中国古代诗歌常见题材标志特点分类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19858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