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苏轼梦的解读

苏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梦”以其独特的美感和神秘的韵致为广大文人所喜爱,古今中外,说梦、恋梦、释梦的人数不胜数。在中国,自庄子的“蝴蝶梦”开始,与“梦”相关的主题就在诗文中屡见不鲜,梦境的美好,梦醒后的无奈,生命的反思,境遇的感伤,都因“梦”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梦的解读

  苏轼梦的解读

  据统计,《全宋词・苏轼词》中所用的“梦”字共有77个。“人生如梦”(《念奴娇》)、“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可以说“梦”构成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轻旷里饱含苦恨,放远中浸透孤寂,失意苦闷与超脱豁达交织在一起,体现士大夫的入世精神与追求超脱的不懈努力。据苏轼“梦”出现的场合,苏轼的梦大体分为三类:

  一、情感寄托的梦

  这里既含有“有情相守才是家”的夫妻之情,“亲情如水,一生相伴”的手足之情,也涵盖“君子之交,如沐春风”的师友情谊,更有“惜花未忍都无言”的兼爱之情。

  一生的沉浮使得苏轼体味至亲之爱,也让他深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以叙写爱情为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曾经相濡以沫的夫妻,即使生死异路,也难以从记忆中消磨。十年光景,死者依旧,生者却已风霜满面,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如陈师道所言:“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梦已尽,人空醒,“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徒之情、同僚之谊,也出现在苏轼的“梦”中。《南乡子・送述古》中,“一枕初寒梦不成”借凄冷的梦境将别离之苦渲染得淋漓尽致。《归朝欢・和苏坚伯固》中“我梦扁舟浮震泽”、“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接连两个“梦”字,襟怀浩逸。

  二、逃避现实的梦

  这是“忧患意识的一种变态表现”的梦,也是苏轼言“梦”最主要的用途,即借“梦”描写自身的坎坷经历,抒发政治抱负和心中的郁闷。

  “人生在世,极不自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具体情况固然像一张有形的大网将人束缚,而在冥冥之中则更有‘天命’这一张更大而无形的大网将人罩牢,因此无奈之下,苏轼就只有依靠‘人生如梦’的思想才能看破这红尘世界和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世网’的拘束。”长期处于困顿失意之中,抑压苦闷无法克制,苏轼只得另辟蹊径,通过睥睨外物来求得平衡。

  如苏轼被贬黄州2年时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一向被赞为豪放词的代表作,毛泽东也评价为:“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但豪放之外却别有滋味。34岁的周瑜已建功立业,回望自己,苏轼不禁悲凉之意顿生:年近半百,花发将生,却还被贬谪在此,江山依旧,人事已非,老大徒伤,唯有叹一声“人生如梦”。“梦”成了化解出世与入世矛盾,宣泄无奈心情的良剂。

  又如,元丰五年春天雪堂建成,苏轼写下《江城子》,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他自认为陶渊明转世,是这个世上唯一的清醒者,希望躲在梦里,通过与陶渊明融为一体的方式来接受悲苦的境遇,因此选择了一个逃避现实的梦。

  三、人生哲理的梦

  由逃避现实之梦到人生哲理之梦体现了苏轼思想演进的过程,“在表现忧患意识的‘深广’的同时具有了另一种相反相成的超脱、旷放的特征”。在对人生、世事感悟渐深之后,“梦”的意象也更加频繁进入词中,这种梦是彻悟的梦,它超越了词人所在的时空,上升到宇宙万物和历史长河之中,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

  神宗元丰元年,苏轼在徐州任职,夜宿燕子楼,写下《永遇乐・明月如霜》: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梦中惊醒,苏轼忍不住黯然伤神。从古到今人生如梦,既无醒时,也无完结,纠缠在复杂的世事之中,如何才能真正地超脱?回想过去,又转向未来,人世的无常与变迁感在苏轼心中漫延。生生死死,现在嗟叹前人的人在不久之后也将成为后人嗟叹的对象,在历史长河中是循环往复的普遍规律。这种巨大的历史感、宇宙感是《念奴娇》中的“人生如梦”无法描绘的。

  苏轼的“梦”还有很多,其中亦有深沉悲叹的情绪,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并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寻找宣泄情绪的通道。从苏轼的“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士大夫形象。正如《唐宋词史》所说:“深深陷入于忧患意识中的苏轼,经过了艰难曲折的‘思想历程’之后,战胜了他的悲观、消沉,而达到了解脱、超旷的新的思想境地。这不仅是苏轼本人思想斗争的‘胜利’,也是无数代封建文人经过长期探索、追求后,终于找到的一条‘思想出路’。”

  拓展阅读: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 《临江仙》 《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ushi/18493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