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桃花源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4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小题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小题5: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每个扣0.5分,共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⑴这个人一一地为(桃花源的人)详细的说了他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小题1:(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小题1:(2分)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弃,对安定、和平的生活的向往,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小题1:(2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1分)

  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汇编15篇)】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汇编15篇

2.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桃花源记 陶渊明阅读答案

5.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

6.桃花源记原文阅读答案

7.《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

8.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451094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