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陶渊明诗歌特色浅析(3)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 景为情设,情景交融

  打开古今中外的文学宝库,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几乎篇篇离不开情与景。作品中的景物因情感的不同而不同,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情与景融为一体,令人难解难分。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其篇幅短小,容量有限。文字的限制加大了抒情的难度,这就要求作者惜墨如金,字字珠玑,赋予有限的景物以丰富的内涵,使它协助诗人“言志”。

  1·抒发了诗人对黑暗官场和污浊现实的憎恨,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陶一生几次出仕,多年为官,对东晋末年动乱时代的战乱,篡权,阴谋,危机司空见惯,对官场的虚伪,欺诈,互相倾轧深恶痛绝。周旋于险恶的官场如履薄冰,使他心力交瘁。所以诗人一心要摆脱政治漩涡,过一种淳朴宁静,轻松愉快,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之一中,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将观者比作“羁鸟”“池鱼”,将自己向往的田园比作“旧林”“故渊”爱憎分明,一目了然。由于诗人向往宁静淡泊的生活,所以诗中的景物大多悠然自得,整齐有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将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与尔虞我诈的官场相对立,抒发了自己脱离黑暗,重返净土时的欢乐心情。在诗人心中,村中的几缕炊烟,几声鸡鸣狗吠,都能使他产生“复得返自然”的喜悦。至于采菊时物我两忘的境界,更令后人神往。陶笔下的田园生活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与当时血腥的官场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诗人对当时现实的严厉批判,也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正因如此,这些意象才显得更加完美,生动。

  2·表现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陶有高洁的人格,正直的心灵。他的诗中不少景物都表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和志趣。《和郭主薄》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格象征。《咏贫士》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间余晖?”这朵晴空漂浮的孤云,孤独无依,无声无息的消失,但它要远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诗人晚年受到饥饿寒冷的威胁,常靠朋友邻里的周济度日,有时不免外出乞食。但即使这样的艰难竭蹶之中,他也“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丝毫没有改变素志。

  3·反映乡居生活的充实,愉悦。对一个“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人来说,最大的乐事莫过于解脱。陶的不少诗篇都反映出乡居生活的感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归隐后的诗人,农忙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闲时“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有时与邻里开怀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有时与朋友谈心赏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心的是“桑麻长”,担忧的是“霜蔽至”。充实,丰富,美好的农村生活给了诗人巨大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是他赞美田园生活的动因,也是他的诗歌留传后世的原因所在。

  4·寄寓着诗人的爱国热情与除暴之心。鲁迅说过“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诗人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对官场勾心斗角的黑暗现实极为不满,认为篡权更是大逆不道,应共讨之,共诛之。但他一介书生,只能用笔来谴责恶势力,声讨叛臣逆子,为抒发内心强烈的爱国之情与除暴之心,他在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咏荆轲》中“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不惜牺牲生命勇于除暴的义士荆轲,《读山海经》其十中“衔微木”立誓填平浩瀚大海的精卫,这些形象都表现了诗人嫉恶如仇的品质,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2057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