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勃:只影向谁去(2)

王勃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为此,少年的王勃是何等郁闷和不平!要知道,王勃从小学经世之术,不断上书自荐,15岁时,便上书右相刘祥道评论时政。结果,来之不易的一个官位,因一篇戏文而化为乌有!郁闷的王勃著文发牢骚:“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憔悴于圣明之代!”其实,这只能怪王勃自己。在与群雄周旋时,他不会长袖善舞,又没有纵横捭阖之能,所以,笑到最后的,不可能是他。

  四

  经天纬地的梦想破灭了,只好去游山玩水,好在家里有钱。不做官,便做一个旅行家。17岁的王勃,只有这个选择。王勃宽袍大袖地出了长安,去喝酒,去写诗,去传说中剑仙倍出的蜀山,去作无目的的游玩。山中日月长,整整三年,他的孤寂,有谁知道?

  蜀中玩得虽然痛快,毕竟难遂平生愿望。王勃还是想入仕的。好像在我印象中,北

  方民族,尤其是山西这块土地,入仕为官是十分风行的。回到京城长安后,王勃稍事休息,设法到虢州做参军,相当于现在军分区的参谋干事之类,属于幕僚人员。

  复出的王勃傲然着。恃才傲然,是才子的通病,也是公子哥们的专利。傲然复出的公子哥,遭遇挫折,几乎在意料之中。然而王勃不知。

  首先是虢州衙门里,谋士颇多,各个倚才自负。文人相轻,本就难处。王勃与同事们的关系,实在不怎么样,大伙儿没人说他好话,也没什么人与他合作。他呢,因为出自名门,又颇有才名,又独自游玩了几年,也懒得理别人。于是乎,同僚关系很僵,进出竟无一人相伴。与大伙关系不好也不要紧,只要别出错。然而,差错偏偏发生了。

  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曾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至于王勃擅杀官奴的具体情况,史无详载,是非莫辨。

  史官们提起王勃这件事,总以“是非莫辨”作结。我以为,妙就妙在“是非莫辨”四字,颇似春秋写法。莫说是没有是非,即使有,凭王勃这样的公子加才子,他也很难辩,无力辩,这就是“莫辨”了。记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稳江山之后,联想自己的出身,看看自己的子孙们,担忧这些圈养的子孙们不能担当大任,用整整6年时间,7次删改,写成《皇明祖训》,留给子孙。开篇即说:“你们生长在深宫大院之中,不知世故。而我幼而孤贫……人情世故,人之性伪,我深知之……”这位皇帝老儿,是深知子孙之短的。他的子孙之短,正如唐时王勃之短。

  不过,王勃没有像第一次废官后那样寄情于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这劫后余生,扬其所长。“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辞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决计弃官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16篇的补阙,刊成25卷。撰写了《周易发挥》5卷、《唐家千岁历》、《合论》10篇、《百里昌言》18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这是王勃一生中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五

  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从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9月初到了洪州(南昌)。正值重阳佳节,都督阎伯屿新修的滕王阁落成,阎大人便在滕王阁上大宴宾朋。王勃前来拜访,阎知其名.邀之赴宴,说是要请江南才子,为滕王阁作序。

  被请的才子们知阎公之婿前一天晚上就撰好了序文,想在今日众人面前夸耀一番的。阎爱婿,亦如爱子。因此,众才子深会其意,不敢造次,只等酒酣耳热之时,拜读阎公之婿的大作了。酒过数巡,阎公邀众才子作滕王阁序文,众才子知趣,纷纷谦让。然而,年轻的王勃也许并不知情;即使知情,以他的性格,也不会仰奉。于是,他不管这些,放下酒杯,直趋案前,展开纸砚。阎都督大为不悦.退而更衣。王勃好像没有看到阎公不悦,豪饮几杯,执笔作文,一泻千里。小吏跑步向阎公报其所写诗文,开首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老生常谈,了无新意;片刻,小吏又报写到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沉吟不语;俄顷,小吏再报写出“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大喜;再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阎公拍案而起,“此才子也,当不朽也!”

  客观地说,阎伯屿这位都督大人,是位颇有胸襟的官员。历史不能复原,但历史可以假设。可以推想,阎伯屿既然已命女婿写好滕王阁序文,是早早安了心要让女婿一举成名的。这样的机会,岂能错过?更岂能让一个穷困潦倒的王勃抢去了风头?这下岂不让自己长久的谋划,一腔的心血,化作了他人嫁衣?如此推想下去,阎大人是可以作一种选择的:毁了王勃的文章,反正那时候又没有摄影机、照相机、录音机留下什么证据,尽管毁之可矣,然后拿出女婿的文章,众人吃了我的,喝了我的,甚至拿了我的红包,还怕他不拍手称好?果若如此,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能就会如泥牛入长江,永世无消息了。当今之世,这样欺世盗名、甚至拿他人之作著自己之名的所谓学者还少么?然而,阎大人没有,没有这种卑劣的小人之心和小人之为,他选择了对王勃才华的心悦诚服,选择了让王勃的佳作流传万古。王勃一生多遇不顺,却总在关键时遇到真正的大人。正是这些人让王勃名垂千古。相形之下,世风真的日下了。呜呼!

  与王勃的狷狂相比,阎伯屿的表现令人称道。王勃掷笔而去,众人却发现结尾的诗中,空了一字。到底是何字?众人猜测颇多,那一句是“槛外长江□自流”。有人猜“独”字,有人猜“水”字,莫衷一是,均又感到不甚达意。王勃如此而去,自然是狷狂本性。他,就是想留下一个悬念,就像教书先生给他令人不屑一顾的学生出一道考题,然后不管不闻,自顾自地走了,看你到底有何本事?这实在是一种炫耀。对王勃行为的心态,阎伯屿岂能不知?以他多年的官场生涯,一看就明白王勃这小子想干什么。但是,阎大人礼贤下士,不与这个轻狂少年计较,很认真、也很谦虚地派人追赶,千金索他一字。历史故事,是这样描述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bo/179234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