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美若辛夷——浅谈王维的自然观(3)

王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以相契之心皈依自然

  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事实上,山水自然也未尝不可被人视为相契于心的“知音”。具有敏锐的感知天赋的诗人,在面对那无智而纯朴、无言而深邃的自然界之时,往往可以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与之相认,同时会心地感受那种与自然生命共同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同律同构。可以说,自然界中那些自然的自由生命,在同样具有生命的主体心里产生了一种契合感。以“纷纷开且落”一景为例,它“在瞬息间展示出生命的整体和全过程,通过同构和共鸣的作用,使主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生命体毕生可能经历的快乐。”此外,自然景物的某些特殊情境也可以在心灵中唤起一种与之对应的情调,伫立于辛夷坞的诗人,恍若已在辛夷花的幽幽淡淡之中“心凝形释”,已与那绝尘脱俗的花树一起,遗世而独立。这种相契的状态或者说“亲切感”,是人与自然之间情感碰撞交流的条件,在王维诗作中的体现是不胜枚举的,如:“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作》)、“曾是厌蒙密,旷然消人忧”(《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戏题盘石》)、“高馆临澄陂,旷望荡心目”(《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首之四》)、“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过沈居士山居哭之》)、“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等等。同样也是基于心中对于自然界的这种“亲切感”,诗人才能够把山水作为精神家园,在山水间寻找精神的寄托、生命的安顿与止泊。

  关于这种人对自然的皈依问题,李泽厚曾在《华夏美学》里说:“在‘道不行’、‘邦无道’或家国衰亡、故土沦丧之际,常常使许多士大夫知识分子追随漆园高风,在老、庄道家中取得安身,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抚慰,高举远慕,去实现那种所谓‘与道冥同’的‘天地境界’。”而笔者以为,这种对“天地境界”的追求、对自然的精神家园的皈依,并不一定缘于理想之挫折的促发,正如个人对宗教的皈依并不一定要出于人生逆境的激发,而是可以只关信仰,可以只是基于个人的思想认识倾向。朱光潜先生说:“在物我同一中物我交感,物的意蕴深浅常和人的性分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人所见于物者浅。”这里所谓“性分”之深人,可以说就是象王维这样的天机清妙者,也就是康德和叔本华所提的“纯粹无欲之我”,和王国维所说的能出离利害之关系的天才。

  王维研究者王志清也就诗人的性情对其自然观的影响有所表述:“诗人之性情独好寂素淡幽、精微清丽的‘纯’,花自开自落,鹭自上自下,云自聚自散,山自闲自适,闲适的人生内容与审美内容高度的一致性了,其诗中的意象,成为其虚静精神对生活和外物‘虑化’的产物。而与其超然心态同形同构的外物对象,呈现出真原面貌,生命与自然神遇而作感性的化合。”是的,只有自由的灵魂,其内在生命才能与水流花落形成高度的默契。从这个角度说,诗人内心所向往的精神家园便是一个可以包容自由灵魂、本然灵魂的处所。

  在简说了王维以自然为知音、为精神皈依之所的主观基础之后,再看诗人这种皈依倾向在实际作品中的体现,在此就必须提到王维诗中一个极其常见的意象——“云”,这恰是一个与自由十分形似,又与回归紧密相联的自然物。细读王维诗集便会发现诗人常用的一个诗歌意象链,简单地表示就是:暮——(归)——云。在诗人笔下的黄昏之景中,往往有“归鸟”和“云”的意象,还常提及闭门掩扉的情景,无疑地寄寓着诗人的欲求回归之心。归向何处呢?宇文所安先生所说切实:“在王维诗中,回归的目标通常是一种寂静无为的形态:他选择的是将自己与现实世界分离,而不是以放任行为显示对世俗礼法的蔑弃。”体会诗人的这些日暮诗,确乎可以觉察诗人欲“与现实世界分离”的意愿,并且这种分离正是以白云为隔。辋川,这个令诗人感到了会心适意的地方,便是一个“在白云中的世界,即用白云和凡俗隔开的世界。”细读诗人有关云的诗句便会发现,这个自然物俨然已成为诗人心中的一个分界碑的象征,一个抚慰性的精神寄托,或者可以说是诗人幻想中的精神家园。所谓“白云心”无疑可指代归依之心。关于归依,《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朱光潜说“静穆”便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由此就更易了解王诗自然景象中一以贯之的“静”了,“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我心素以闲,清川澹如此”(《青溪》),“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作》)……这些无不是诗人在心之“静”寂之中对天地自然的“聆听”和沟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wei/157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