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三)自读反馈。

  1、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3、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4、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自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师生共同归结出小石潭的特点,教师配以板书)

  (1)潭石奇——异石纷呈。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潭水奇——声悦水澈。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写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2、让学生圈点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xiaoshitanji/409810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