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3)

饮湖上初晴后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各随所得、诗无达诂”的妙手天成

  对于这个千古一比,后人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一说诗人是以“晴天西湖比之淡妆西子、雨天西湖比之浓抹西子”;一说诗人是以“晴天比浓抹、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持所据。

  但正如古人所言:“读诗者字字能解,犹然一字未解也。或未必尽解,已能了然矣。”东坡此喻之妙,妙在不坐实、不板滞,以其创作之态,也只是一时心与景会、取譬在神,必不拘泥于晴雨二者、孰淡孰浓。

  因此,全诗的意境于整体观照中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亦如在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扑朔迷离终至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西子。于是乎,晴雨浓淡、存乎一心,悠然默会、各得其所。对此,冯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有着精准而巧妙的把握。

  3.“我情注物、照之则美”的物我同一

  以苏轼的经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诗句)和性情“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东坡诗句)看,其对西湖之情亦如对美人之爱。还原其创作情境,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对西湖的玩赏已逾多年,湖光山色或潋滟、或空蒙一般濡染着诗人敏感而精致的生命。那一天,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席间或有歌伎陪饮,诗人醉意渐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于是,在可以想见的兴会与氛围中,这一千古佳构、神来之比应运而生。东坡晚学李白,可谓无酒不成诗啊!

  若将全诗作一整体观照,则取譬之表的背后所隐匿着的是天才的拟人之思。诚如冯老师在师生对话中所言,西湖即一天生丽质的大美人,全诗的所有意象都凝聚为一主意象——美人在妆扮。水光潋滟是一种妆扮,山色空蒙是一种妆扮,由此联想开去,“接天莲叶”是一种妆扮,“映日荷花”是一种妆扮;“乱花迷眼”是一种妆扮,“浅草没蹄”是一种妆扮……美人梳妆,惹人多少美好的遐想。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诗。对于西湖之景的刻画描摹,苏轼为何不写垂柳、长堤、小桥、黄莺、鲜花、游鱼、画舫、丽人?为何不写雷峰夕照、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柳浪闻莺?为何独独只写水光和山色?其实,苏轼所写,非实写,而是意写,通过意写来写意,写西湖如美人在梳妆之意。无论是“水光潋滟”还是“山色空蒙”,苏轼所写皆为西湖通体之肤色,肤色即水色,潋滟是水色,空蒙亦是水色。水的生命、水的精神,呈现出“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水的肤色。

  由水色联想到肤色、肤色联想到化妆、化妆联想到美人,于是,我们发现,爱湖光山色与爱绝代佳人之间,有着某种深层的、内在的精神同构。正是对西湖的这份醇厚如酒的爱怜,驱使着诗人天才的想象和精致的感觉,“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句)西湖以自然之美赠与诗人,诗人则以审美之心加以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轼在诗中所面对、所赏玩的并非一个完全自然的西湖,而是对一个沉醉于湖光山色中的、超越了日常功利生活的自己的欣赏。也因此,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门径。令人称快的是,冯老师是这样解读的,也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金圣叹在《水浒传》“楔子”总评中说:“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而将作者之意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

  冯老师对此诗的独到解读,则将东坡先生于诗中所隐匿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皆一一挑明、指与人看,作者之意在冯老师心中早已昭昭如日月通明。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inhushangchuqinghouyu/26961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