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导语:在诗人余光中心中,始终有着一颗爱国的情感,他时刻思念着祖国大陆,渴望回到祖国。而他创作的著名诗篇《乡愁》就体现了他的情感。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

  这是我第三次采访永春乡贤、著名诗人余光中。

  在采访中,除了佩服余老的反应敏捷、幽默外,余老身上浓浓的原乡情结一样深深地感染着我。

  同很多人一样,最早知道余老是从他的《乡愁》开始,而后知道余老的父乡是永春(余老习惯称永春为“父乡”,江苏为“母乡”)。

  2003年9月,余老携夫人一起回桃城洋上,这是余老晚年后的第一次“原乡行”。此后,余老又数次回到祖籍地。

  余老虽然出生于南京,但对于永春的记忆却是深刻的:“父亲生在桃城镇洋上村,我只有小时候回来住了半年。但平常在江苏南京,父亲跟朋友聊天时,我在旁边听他们讲五里街、云龙桥以及很多永春的事情,所以印象非常之深。”

  此次余老回乡参加“余光中文学馆”开馆。来到展厅一楼处,以自己的“鼎新堂”作为背景的巨幅照片前,余老与夫人范我存、两个女儿久久凝视——这里就是魂牵梦萦的祖厝,就是余老父亲及祖辈生活过的地方。特别是看到屋后的五株荔枝树时,余老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依然记得爬树的场景,高兴地说:“这期的《桃源乡讯》,就刊发了我四天前刚写的一首诗《五株荔树》,写的就是故乡的古厝及屋后的荔枝树。”

  在展厅入口处,余老十分欢喜地摸着自己的蜡像,一家人与蜡像合影,他女儿更是调皮地拉了下“余光中”的耳朵。

  展厅里面,很多书籍、手稿以及各种活动的海报、照片等,都是余老提供的。

  当看着展馆里面的余氏族谱、自己的作品、年轻时的图像,已经88岁的余老记忆非常清晰,他详细地告诉我们每张图片背后的故事,那情形就好像这些事就发生在昨天。他感谢家乡为文学馆建设做了很多事,而且做得非常好。

  余老坦言:“这次就是专为‘余光中文学馆’回来的,这跟我对父亲的回忆和感情有关系。父亲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不是那么大,但在文学上却是因为父亲——12岁时,父亲就开始教读《古文观止》等选集,在这方面给自己破土、启蒙。后来舅舅继续教我古文。这些大都是古文美文了,如《赤壁赋》《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

  在交流中,余老告诉我们,自己至今能保持这么旺盛的文学创作的动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文的孺慕。它是母语,这是自己对文化母亲的向往和反哺。

  听着余老的侃侃而谈,我猜想这种孺慕的背后定是一种难以忘怀的原乡情结。事实上,这种原乡情结余老从未断过——

  2011年,余老应邀回乡,参加由其祖父等发动创办的洋上小学的百年校庆。在致辞中,余老对家乡学子给予鼓励和教诲:“我们的母语中文不能忘,中文是美丽的,它的发音很特别,有阴阳上去四声,具有中文所独有的美学。”他希望家乡的学子要“根索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

  也是这一天,当余老来到祖厝的厅堂,与夫人一起郑重礼祖后,走向厅口,遥望祖厝外的玳瑁山、铁甲山,沉吟数十秒后,即兴写下“铁甲入吾叔之画,玳瑁当入吾之诗。江湖子弟悲白发,海峡五秩今始归”的诗句。表达了游子归家的情愫。

  “最后车到了万杉郑古厝/不见万杉,却有五株荔树/穿过砖灶犹存的厨房/攀上屋后土石堆砌而成不平之平台,落脚小心……母亲,江南一婵娟的女子/自太湖岸边,运河过处/师范学院刚毕业,分派来此/因此,我有幸向她投胎。”读着余光中的新作《五株荔树》,我分明看见余老对家乡铁甲山、玳瑁山的念念不忘,这种念念不忘岂止是入其叔叔的画作,更是深深烙在余老的脑海深处,也就自然有了余老的“只要是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一定不会忘记”的浓浓原乡情结。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guangzhong/25884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