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寓言》教学设计(4)

寓言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寓言》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习文言文?

2、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4、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5、作业

  思考: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寓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利的道理。

查阅资料:两则寓言的原文。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鹬蚌相争

  量——尺码——忘 鹬——啄

  | 蚌——夹

  取

  -宁信尺码 ,不信脚 被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郑人买履 》的故事,理解内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 寓言二则》

  2、我们学过那些寓言?简单说说内容。“寓言”?“则”?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一读(小黑板)集市 郑人买履 匆匆忙忙 尺码 宁

  问:“郑人”指哪的人?“履”?“尺码”指什么?

  3、同桌互读,检查读书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朗读,其他人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思考: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事情发展顺序)

  3、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读寓言故事。

  5、郑人能不能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

  四、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

  2、表演故事,以小组为单位。

  五、 课堂小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学习寓言《鹬蚌相争》懂得两人一味相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一读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鹬 蚌、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读课文,其他人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讲故事。

  3、有感情朗读。

  4、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5、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渔夫会怎么想?被捉后得鹬和蚌又会怎样想?

  四、练习。

  1、 朗读课文。

  2、小组表演课本剧《鹬蚌相争》

  五、小结。 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寓言》教学设计9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yan/381162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