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寓言》教案(5)

寓言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寓言》教案7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教后小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寓言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寓言》教案8

  【教材分析】

  这一则寓言的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首先必须把握的是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设计思路】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3、朗读。

  4、内容研讨。

  5、语言运用。

  6、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增加理解。

  7、作业。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课时】

  二课时。

【教具运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逆境中成长》。

【备课卡片】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yan/398789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