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数对》的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一:《数对》的教学反思

  在让学生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为例,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己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的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不断涌现,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乐园。然后再针对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抽取共性,从而产生确定位置的方式—— 数对。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数对的产生也符合数学的特点。再通过对“数对”名字的分析,使学生对于“一对数”确定位置的理解也更加清晰了。

《数对》的教学反思范文

  这节课要求学生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有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 本节课的教学先让学生看情境图,说出小军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和“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确定小军的位置,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这样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学生认识到这样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够准确。进而让学生将叙述的语句改准确,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叙述准确了,又显得太罗嗦。有没有一种既准确又简明的方法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2 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行、列的含义与确定行、列的规则,再有意识让学生用行、列的方式描述小军的位置,即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然后根据这一描述的方式引入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就表示“行”数;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用行、列描述其它的位置,并尝试着用数对表示出来。课堂上学生合作愉快,讨论积极热烈,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并理解了用行列描述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3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首先是结合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过做游戏,说位置,找药名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行、列和数对含义的认识。

  一节数学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终止,教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问号离开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很多,如: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确定列的时候为什么规定从左往右数起,确定行的时候为什么规定从前往后数起?生活中很多物体的位置不是竖成列,横成行,那怎么确定呢?临下课的时候,又让学生观察“神州六号”返回地球的画面,让学生生成新问题:地球这么大,地球上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呢?这样做既为下节数学课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丢下引子,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在表示位置的板演中,学生出现“4列3行”的方法离数对只有一步之遥了。后面出现的数对,是不是有学生看过书?不知道。课前教师并未与学生有过任何接触,虽有几位学生看过书,但课中并未减少他们对“经历需要产生规则”这一过程的感受。正是这种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了用符号表示位置的简捷,体验到了数学简捷美的魅力所在。

  篇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因此,我的理解是:编者的意图不在于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在于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体验、总结与自觉应用。例1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加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平方数的关系,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因此我将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技能: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能比较清晰地描述思维过程,提高空间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逐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的形式美;获取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1.数形想象,体验计算借助图形思考。

  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首先出示数字“1”,让学生说一说,看到“1”,你能想到什么?搭建看数想形的平台,沟通数形的对应关系。再出示“1+3”这个式子,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自然就想到图形来描述加法的意义,引导得出,四个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也能用式子22来表示。设计1+3+5,让学生画一画,也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吗?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像1+3+5这样的式子用图表示的话能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样的式子和这样的图形之间就有这样的规律吗?进一步设计探究活动“照这样,想象第4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合作,写出算式,有困难的可以画一画。”在学生充分感知后,讨论“观察这几个图形与它对应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怎样列式,加数都是连续奇数,这些奇数在图中什么地方,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的认识。

  2.自主操作,发现图形蕴藏数的规律

  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做一做”的第2题是典型的图形中蕴藏数的规律的题目。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找出第六幅图中红色和蓝色小正方形各多少个?可以自主的发现规律直接写数,也可以画图后再数出来。汇报时围绕两个问题来思考:“你是怎么算出红色、蓝色正方形的个数?能不能解释计算的道理?” 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很明显,从第一幅图开始起是一个,后面的依次增加1,所以第几个图就有几个红色小正方形。对于蓝色正方形个数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从多样化角度探索规律,方法一:依次加2;方法二:我发现,无论怎么加,两边的6个总是不变的,上下两行的蓝色等于红色×2,再加起来。(板书: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6)方法三:我发现可以三个三个的看,红色个数加两边各一个的蓝色,再×3,算出总数以后减去红色个数,剩下的就是蓝色个数了。(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3-红色个数 )。 这里让学生充分说明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为了让全体学生明白他们的发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进行了图形的演示。在观察、思考、比较中辨析哪种规律更简洁。从而体会到发现了藏在图形中的规律,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3.适度拓展,沟通数形结合相互转化。

  特殊的数和特殊的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借助练习的第2题,让学生发现像1、3、6、10、21?这样的数量的圆片或其他图形放在一起都能摆成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三角形数。像1、4、9、16、?这样的数都可以称为正方形数。正方形数和三角形数有着神秘的联系,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16 10 6

  让学生体会了正方形数里包含着三角形数。“一个正方形数能分成两个三角形数,你会用算式表示吗?”问题一出,引发思考,学生根据三角形数的计算规律,得出1+2+3+4+1+2+3=42,教师适时指导得出1+2+3+4+3+2+1=42这一过程的拓展不仅沟通了图形,也沟通了从1开始连续自然数相加到某个数再加到1的算式等于某数的平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17904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