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范文(2)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3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感情真挚的忆师范文,文章回忆了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和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认真负责,正直,毫无民族偏见的老师形象。同时,文章也透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他弃医从文的原因。

  讲授这篇文章时,我设计的是三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进行字词、课文的梳理工作。从课文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理清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并且归纳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我对于藤野先生的感情。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对于清朝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对于先生的诋毁来理清“我”的思想历程,明确先生的爱国之情。

  第三课时,集中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的设计,应该说层次性很明确,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掌握和理解课文;梳理文章在选材典型并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二课时,则侧重于抓住“爱国之情”这一条主线来分析“我”的弃医从文的原因。第三课时,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学习之前,我制定了导学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有对于课文内容的阅读,要求学生读三遍,对于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圈画和书写,并且针对每一课时讲授内容的不同,安排学生完成针对性的讨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小组做好,针对导学的内容进行讨论,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应该说课堂进行的还是很顺利,也和自己当初的设想很符合。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不足,对于课堂预习,学生完成的质量不一样,有的认真,有的应付,结果导致讨论的时候,有的轻松,有的忙碌还迷茫,发言也就不积极,学习效果就会差一点。同时,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的小组严格按照要求讨论,组长认真负责,效果明显,有的小组则是说话或者是一个人发言其他人听,达不到共同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将是我努力探索的。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4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

  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5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篇幅较长,与现在的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呢?本设计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做的:

  首先,长文短教。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即:一课时分析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一课时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其次,难文浅教。从分析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降低理解主题的难度。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解线索(两条线索),才实现了难文浅教;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点拨到位,学生探究深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6

  《藤野先生》是一篇经典文章,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可分析的地方,象上文言文那样串讲式的讲授学生肯定受不了,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东西有选择性的分析几个地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结合背景和鲁迅的生平去理解。

  因为事先就已经让学生预习过这篇课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提前自行阅读教材里的课文),所以开门见山的说这节课将学习《藤野先生》,见学生反应平淡,知道他们没读出味道来,于是我慢慢从鲁迅的有关知识引入,简要回顾鲁迅的生平,并说这篇课文融入了鲁迅的两中情感:一种是鲁迅对藤也先生崇敬和怀念之情,一种是鲁迅的那种复杂而又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从整体情感上对本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然后我重点介绍的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并插入对鲁迅生平和思想变化的介绍,这样学生对课文中作者的感情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不是学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情感教育,当我讲到日俄为争夺中国的领土发生的那场战争,清政府却无耻的保持中立时,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被激发,义愤填膺,紧握拳头,对清政府的做法的愤慨,对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的仇视溢于言表,这比空洞的说教有成效多了,当然最主要的是教者自己在慷慨激昂的讲述中已经进入了情景状态,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后,再去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就很容易了,譬如说对仙台人的热情鲁迅说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反应,很显然并不是鲁迅的不领情,而是有着特殊的背景的,我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鲁迅生平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弱国,鲁迅做为弱国的子民在强国里难免会产生一种自卑,而一个毫无民族感情的人是不会产生这种自卑的,因此这里其实曲折的表现了鲁迅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同时,有了这些基础,作者后面写道的放弃学医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了,鲁迅是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的,但在幻灯事件中他看到了中国的积弱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落后,是一种愚昧,并不光是物质上落后,如果不从思想唤醒这些麻木的国民,中国永远不会强大,学好了医术最多只能医好几个好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身体健康而思想麻木的看客,所以,他离开了藤野先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去办刊物,从事文艺了。

  等等,这些只是在上课时的几个方面,即情即景的临场发挥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引导得法,交流通畅的舒服感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43153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