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感悟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感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匡应中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 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

  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本课的优点是: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本科的不足是: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

  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篇三: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

  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覃冲

  2013.11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71090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