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徐悲鸿画马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开展完有关徐悲鸿画马的教学工作后,相关的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徐悲鸿画马教学反思

  徐悲鸿画马教学反思一

  在教学《徐悲鸿画马》一课时,我抓住了徐悲鸿画《奔成图》的背景,指导朗读,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文章第4自然段是重点段,要求背诵,所以我精心设计了这一自然段的教学。首先请学生找到本段的中心句“功到自然成,经过多年不断地努力,徐悲鸿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功。”然后找一找徐悲鸿画的马的特点“画的马,不论是奔跑的还是静立的,不论是单马、双马还是群马,都充分表现出了各种马的神态。”这也是练习册中的一道题,课上教学与练习题相结合,教学事半功倍。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无论......还是......都......”来理解不管什么情况下的马,在徐悲鸿的笔下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都充分表现出各种马的神态。”最后说一说徐悲鸿享誉世界的《奔马图》。

  学生介绍《奔成图》很容易,但真正能理解画家和作者的情感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因此我将我课前查到的关于徐悲鸿画马的背景与学生进行了交流。我严肃地说:“这幅图画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鬼子想彻底打败中国,在长沙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被日寇占领,正在马来西亚举办画展的徐悲鸿听到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同时展示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并指导读这段话。

  我接着说:“这幅画不仅表现了马的神采和特征,还赋予了画家的个性和理想,更体现了一种勃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一看到它,就会让人热血沸腾,全身充满力量。”这时学生再次齐读这段话。学生充满了感情,让我感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在这段背景介绍后学生才形成的,所以我的这部分设计是成功的。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后学生自然会萌生一种对徐悲鸿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名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徐悲鸿画马教学反思二

  课文没有写名人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只是讲述了他们童年生活的一些小事,通过这些名人的故事,激发孩子们从小爱学习、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的品质。

  其中《徐悲鸿画马》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徐悲鸿“追车看马”、“生活在马的世界”和《奔马图》这几个典型材料,将他刻苦画马的精神和他的伟大艺术成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文中对《奔马图》的介绍,语言形象,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充分预习,能在课前把两类生字认熟、读熟,给生字组词,并把课文读通顺,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能把课文读流利。

  课上,在识字这一方面,由于课前做好了预习准备,在课堂上我利用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了识字检查。我利用生字卡片,采取了个别认读、分组赛读、指名领读、比较认读等多种形式落实识字环节。接下来,在朗读课文中,我又采取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即:个人练读、师生评读、教师引读、男女生PK朗读、老师范读、分组赛读等,在不同的形式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体会和理解,将学生的朗读兴趣掀至**。在读的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将图与文结合在一起,看图理解句子,看图朗读句子,看插图理解词语。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这种方法是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开放的统一体。“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方法的适当调整。

  本课在按照我们“预设”的思路进行的同时,我也注意了在与学生互动中创造课堂即兴“生成”的机会,抛掉自己是权威的化身,和学生一样是阅读的参与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的灵感才会激发出来,他们才有创新冲动,才会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进而他们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才会提升。我觉得,课堂因“预设”而顺畅,因“生成”更精彩。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有深度的问题:从这两段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徐悲鸿?你觉得他成功的关键在哪里吗?这两个问题紧扣主题,层层深入,又适当地进行拓展,将语文与生活,将学文与做人结合在一起,从思想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72011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