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篇1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

  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张,万分恐惧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非常清楚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坚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诵一诵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学生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作者的描写顺序不必讲解,注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非常贴切,但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篇2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爷爷的芦笛》一课,感受到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适时运用音频让学生感受大浪冲击的声音,把学生带入到暴风雨之夜的情境之中。而且,教师时不时地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想,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

  现将这节课的思路整理如下:

  环节一:揭题、回顾:

  师:这节课接着学习——生接读课题。

  师:我们已初读课文,知道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喜爱芦笛

  生2:勇敢

  生3:喜欢小闸屋

  师追问:强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爱玩。

  师:爱玩,会玩

  思考:学生回顾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价值何在呢?我想一定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回顾课文内容。从学生回答当中可以看出都是从不同方面谈对强强的认识的。喜爱芦笛是从课题或全文来看;勇敢是从暴风雨之夜看的;喜欢小闸屋是从第一自然段来说的;能够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较熟悉,教师可适当点评一下,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有清晰的回忆。

  课堂是学生的,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应站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评价他们的发言。如学生答喜欢小闸屋,教师可引导:是呀,小闸屋是多么讨人喜欢呀,你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小闸屋为什么这么讨人喜欢吗?这样就可以顺利进入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之中。就不会出现教师追问,学生不知答什么,而是按教师的引导答:强强是个爱玩的孩子。对于爱玩的感受,我觉得有些欠妥,这里的“爱玩、会玩”和“好玩”的意思是有区别的。文中说: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这里的好玩并不是为了表现强强的爱玩、会玩,而是从下文表现的:景美、巧手的爷爷和婉转的芦笛声,一切都让人向往,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文中的好玩有“美好、美妙、令人向往”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9683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