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4

  《商的近似数》这堂课我没有上成功,课后静下心来,认真作了分析、反省,找出了原因。

  一、小数除法知识,学生没有掌握好,所以很多学生做尝试练习时,不会计算“19.4除以12”。

  二、课前准备不充分。(1)备课不够认真仔细,没有深钻教材,没有灵活运用教材。(2)没有认真备学生,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各种情况。

  三、教学方法老一套。

  在探究新知部分,由于学生不与我配合,我就采用了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把这节课的知识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总结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时,也被我代替了。这节课的一切都被我包办了,剥夺了学生的权利,所以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听懂了,有的学生没有听懂,教学效果很不好,是自己没有很好的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所做的一切都由老师包办了,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这是我最大的失误。

  四、自身素质欠缺,课堂驾驭能力差。

  由于本人胆子小,一看见有领导和老师来听课,我的心就砰砰直跳,说话变得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甚至还说错了几句话。遇到学生不与我配合时,我就更加紧张,乱了阵脚,乱了思路,不知如何是好。“头发长,见识短”是对我最好的写照,因为自己平时业务学习较少,积累的经验也少,像一只“井底之蛙”,所以不能巧妙、机智的'驾驭课堂,出现了本节课由我一人唱“独角戏”的尴尬场面。

  总之,不足之处很多很多,一言难尽。以后我会多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取长补短。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5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教师出示例7 :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6

  《商的近似数》是堂新授课。但是我们已经学过积的近似数,于是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成例题,并由学生来完成讲解,尝试效果如何。

  1、问题的生成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而不是教师提供的。

  当学生在计算150÷44的时候,碰到了一种现象“除不尽”。这在以前的小数除法中没有出现过,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形成了问题。这是其自己发现的,很自然便会产生一种自己尝试解决的迫切欲望。这无疑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思路是正确的,结果却是错误的情况。但无论怎样,这是学生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产生的一些想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典型表现。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

  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

  总的看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突出了学生在问题生成和解决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97379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