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冰灯的教学与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一:《冰灯》教学反思(1428字)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复平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习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篇二:《冰灯》教学反思(1183字)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平常的动作,平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篇三:《冰灯》教学反思(461字)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习“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05007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