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莫高窟》的教学反思谈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莫高窟》的教学反思谈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笔者基于网络环境教了《莫高窟》这篇课文,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多维评价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资源的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同时也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主体 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 角色转变 多维评价

[正文]

  传统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不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且最终应定位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苏教版小语第九册第十一课《莫高窟》),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由此引起教学观念的变化,推动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可以满足不同的不同需求,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这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方式为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或通过小组学习及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多媒体网页),根据学生的差异、需求、能力提出了学习要求和任务:1、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3、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协作学习并交流;4、对自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页资源,对有关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重组、再加工,与他人合作直至完成知识系统的重新建构。

  学生在专题页的支持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页提供的电子文本、音像资料等进行学习。有的听课文朗读,并跟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打开超文本链接,图文结合,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观察比较莫高窟的图文资料,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深刻感悟课文内容;有的通过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

  如对“宏伟瑰丽的壁画”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建构,了解到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对“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等各种壁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更领略了各种飞天的迷人风采,通过仔细观察飞天的神态、动作、衣着等,“臂挎花篮”、“轻拨银弦”、“倒悬身子”“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的飞天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学习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找到了壁画讲述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各种壁画形成的年代,有的找到了飞天的种种喻意,还有的找到了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是依靠网页自主学习,有的是与同学合作,有的是与老师交流。最后,通过屏幕广播等手段,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共享,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做补充,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评,学生充分领略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语文,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有更为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方式,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但在教学中,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习的诱导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的辅助者、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的激励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在以下几点做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任务地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教师首先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探究它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看、想、讲、演……)去学习,找最喜欢的合作伙伴,利用有关的网页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选择都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习惯等,较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参与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把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解答学生的疑难、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信息的获取、处理、再生成,能力的培养提高都是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得以完成。

  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学习后的独特感受,及时表扬回答有创意的学生,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并不给予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补充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系统,从而发展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是聆听者,是评判者,更是合作者。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由于教者缺少准备,没能做到及时引导,没能抓住思维的碰撞,使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遗憾,这也迫使我们老师今后更要加强教学准备。

  在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的过程中,网页资源、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做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方可取得教学的最优化。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44376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