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数学教材章节《找规律》教学实录与反思(2)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活动五:实际运用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例子需要大家帮忙解决。打开书到49页,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生独立思考完成。

  生1:广告牌有24个,因为电线杆是“两端事物”,广告牌是“中间事物”,广告牌比电线杆多1。

  生2:桃树有74个,因为柳树是“两端事物”,桃树是“中间事物”,桃树比柳树少1。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第2题,图中小男孩在干什么?(锯木头)这儿有我们所学的规律吗?(有)

  师演示截粉笔。

  师:我锯了()次,锯成了()段,那段数与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可以用剪刀剪小纸片,完成第2题,同时思考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生边剪边思考问题。

  生1:锯3次能锯4段,因为我发现段数比次数多1。

  生2:段数是“两端事物”,次数是“中间事物”,所以锯成6段要锯5次。

  师:大家找到了规律,能不能快速抢答?

  锯7次能锯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要锯成8段,锯几次?9段呢?60段?

  师:同学们已熟练掌握规律了,老师要表扬几位思考速度极快的同学。(一男一女地上台,三男三女)

  师:他们的排列是我们这节课学的规律吗?(不是)

  师:如果要变成今天我们学的规律,可以怎么做?

  生1:去掉一个男生就是了。

  生2:去掉一个女生也行。

  生3:还可以加上一个男生。

  ……

  师:如果将他们围成一个圈,你说他们之间是不是两个男生夹一个女生或两个女生夹一个男生。

  生观察后齐答是,并有惊奇的表情。

  师:像这样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数相等了。这样的现象生活中也常见。

  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为什么排成一直线的`时候两端比中间多1,围成一个圈的时候两种事物就相等了?

  生互相讨论

  生:排成一直线两端的事物只利用了一次,两端就会比中间多1;围成圈的时候每个事物都用了两次,这样两种事物就一样多了。

  师:说得真好!你掌握今天学的规律了吗?

【反思】

  课上完,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规律认识得不错。但认真回顾一下,有令人满意的环节,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包场集体备课时主讲老师提到如果直观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学生的回答肯定不会完全围绕所讲内容,而会发散很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一开始就设计“晾手帕”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通过数据的显示,学生很快找到了规律,然后在观察图,学生能立刻找到类似的两种事物,并能说出他们之间的规律,较好地体现本课所要学的目标。

  备课中我还发现“想想做做”第4题与本课例题有所不同,学生在理解分析可能会有困难。针对此我设计了男女上台排列这一环节,先后提出两个问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可提示如何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在于:1、有些问题切入口太小,限制学生思维。例如一开始晾手帕环节,当要晾第二块手帕时,我设计为“还有一块手帕,再给你一个夹子,你能像第一块那样夹起来吗?”这里我提到再用一个夹子,暗示学生另一个夹子可以利用第一块手帕的一个夹子,限制学生思维,如果能改成“还有一块手帕,你能用最少的夹子把它也晾上去吗?”学生思考空间就更大一些。

  2、学生举例回答没有认真分析。我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此规律的现象时,有些学生例举手指上是一截一条横线,我没能指出手指与手掌连接的这条横线要不看才是此规律;衣服上的条纹也是分不清开头的条纹在哪,也就无法说明是次规律。这也提醒我看事物不能看大概,要仔细去研究分析。

  3、要注重从形象到抽象的引入。本课我设计一系列环节让学生在形象、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掌握规律,但还缺乏抽象思维的培养。如果在最后把“两端事物”概括为“点”,“中间事物”概括为“段”,并用抽象的点段图演示点段关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评课:1、层次清晰,组织的活动环环紧扣,为解决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服务。特别是最后一个游戏:学生排成一直队和围成圆的不同,为学生解决练习中的最后一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2、能正确把握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深度,通过学生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3、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开始由生活情景引入该课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基本认识有关的规律知识后,又回到生活,让学生再找找生活中类似的规律现象,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4建议:(1)在揭示规律时,用“两端事物”、“中间事物”来表示不太确切,应归纳成点、段比较科学。

  (2)在学生的操作活动结束后,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线段图让学生加深认识,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找规律的方法。

【数学教材章节《找规律》教学实录与反思】相关文章:

1.数学教材章节《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2.数学教材章节《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3.《找规律》教学实录及反思

4.找规律教学实录与反思

5.《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

6.《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

7.数学教材章节《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8.数学教材章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30828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