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4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5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今天课间,和学生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回办公室又与洪姐交流一下教学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觉得既有收获又有不足。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诗。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便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艺,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鉴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是学习文言文的“言”要达到的,2和3是学习文言文的“文”要达到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讲究“文”“言”并重。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反思本课教学,我感觉学习目标二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品析本文中的.写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这个描写句中,学生欣赏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呢?28号培训的时候,贾玲老师说语文教学最忌讳用概念解释概念。于是,我借鉴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环节,通过换词,让学生对比朗读,来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请看原文当中的数量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给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让学生对比读读,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点”“芥”“粒”给人什么感觉,而若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道”“座”“艘”“个”,效果又怎么样?结果,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我朗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之后学生纷纷说原文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里来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这几个量词,正好给人一种模糊的、苍茫的感觉,是带有朦胧的深远的意境美。如果换成标准的常用的量词,则过于生硬,看得太清晰,也与事实不符,不能表达出作者当时看雪时的情感。而这个写景的句子,除了有这几个简单的数量词之外,竟没有一个修饰的词。却能让人从中读出风景美,意境美,诗意美,画面美。这种,简洁朴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写法。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和想象画面感受中学会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并且悟出了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赏“痴景”,作者在此描写“奇景”,是为下文的叙“奇遇”和说“痴情”做铺垫。

  可是,我对本文中“痴”字深刻涵义的理解和感受,给学生引导的还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说“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与别人不一样——大半夜的“独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话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人对坐”在赏“痴景”,这是“两人”与“余”共有的“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还有“两人”之外的“痴心”——对故国的深深眷恋,那种遗世独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明显是答非所问,可作者为什么其他的没记住,偏偏记住了“金陵”?作者写此篇时已经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国都,由此可见作者对故国的怀念“痴心”。

  对“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学生能较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并重。而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到位。“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我将继续反思,认真向优秀教师学习,脚踏实地走好语文教学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5篇)】相关文章:

1.《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2.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3.《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4.《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

5.张岱《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6.湖心亭看雪语文教学反思

7.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8.《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370818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