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精选7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详写部分,在授课时做重点的讲解。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们个个都高高兴兴地叙述着,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活跃的课堂学生们兴趣浓厚,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万分。等学生交流完,我就带领着学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节日,详写的哪几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到自己喜欢的日子,反复朗读,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畅谈交流,在娱乐中完成学习任务。

  但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课前收集的大量的资料,由于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利用率不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获得自学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针对本课的教学,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接着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通过反思这一节课,我发现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教师讲解成了主导,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京腔京韵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达到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3、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本节课教学缺乏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方法少,读的形式少,学生感悟理解就很肤浅。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下大力气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

  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语调比较平淡,肢体动作也比较僵硬。第二,在导入环节中,可能由于紧张,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作者老舍先生运用朴实自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北京春节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学环节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何东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里,在浓浓的年味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浏览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结构。为新授课做好准备。

  2、走进新课,感受风俗

  新授内容重点放在研读“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五部分。在分析课文时,我先讲述描写“腊八”的部分,做个示范,引领学生了解腊八习俗及作者语言的丰富;其次让学生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描述“腊月二十三”的内容,让他们自己体会人们对小年的重视,送灶王的习俗;然后再带领学生赏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从两个方面凸显了除夕的热闹;学习“正月初一”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他们探究到了初一和除夕热闹的不同之处:除夕是忙碌的热闹,而初一是休闲的热闹;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动也各不相同;学习“元宵”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知道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后让学生探究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数量多?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种类多?并模仿文中语句用“有的……有的……”说一组排比句。

  3、综观课文,体会详略

  北京的春节前后四十多天,有许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详写了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事情,而对其他部分进行略写。因为这几个日子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语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句子,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京味儿十足,生动丰富。

  5、阅读拓展,随堂练习

  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斯妤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将其与课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确立的主题不同,详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时也体会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单元人文主题。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让学生课下了解家乡风俗,写一篇短文,做到主题明确,详略得当。

  这六个教学环节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设计合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其次,这一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一、课前没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没有适时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儿十足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多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

  三、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是以后必须重视的。

  教学是一门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会在一次次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386586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