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游子吟》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游子吟》教学反思6

  一、 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游子吟》这首古诗许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背会了,那在孩子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怎样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新的提升,有所收获呢?我设计了一下几个层次:读通、读懂、读好。

  读通要求不仅会读,还要读准确,读流利。读懂,诗会读不是目的,要了解诗的意思,脑子中能够浮现诗的画面。读好,在理解了诗的基础上,感受诗的意境,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二、帮助学生形成画面,学好背好古诗。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读读背背倒没有什么难度,要体会诗的意境,还是有困难的,毕竟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利用工具书,利用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就可以领悟诗中的情感与意境,但如果能促成学生头脑里形成画面,会帮助孩子理解诗的意思,读好背好这首诗。

  在教学中我告诉孩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孩子读通后,我便问他们脑子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孩子们说:“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缝衣服”,说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大体了解了前四句。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孩子与孩子一起走进画面 ,“别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灯在闪烁,只见以为母亲在……;夜晚,窗外寒风呼啸,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我一觉醒来,只见……”。这样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诗画是一家,帮助孩子较好的理解诗意,古诗的情境被学生体味出来了。

  三、多种诵读,书声琅琅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因此,刚打开课本初读古诗时,我便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不加字减字。自读后,再指名个别读,此时要求是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其他同学互相评议,让他们纠正或指出读错、读破的字词。读书后,让学生打拍子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在了解古诗后,与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有感情朗读古诗。最后让孩子欣赏,知道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四、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古诗教学,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在教学中采用了拓展阅读,补充了一首孟郊的《游子诗》和几句名人名言,帮助突破难点,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通过想象、对比诵读、画面展示等多种手段感受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有位教育专家说:“教学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感动。”我赞同这个观点。课堂上学生受到了感动,所学的内容才能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才能不断发展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五、识写结合,指导书写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和写字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要匀出一定份量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尽管学生在初读、细读、品读诗文中,早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对生字的认识只是一种轮廓印象,要继续对字形做分析,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印象。因此,教师也要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写“慈”字,通过讲解这个字的本义,使学生记住它的意义,更好地用心写字。随机有独立书写本课另外一个带有心字底的字。最后用归类法识字,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不足之处: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应与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果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了学习,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这样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让生命的体验上升到体悟、品味、欣赏的境界。

  总之,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先是充分地读,然后是充分地说,最后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为今后的古诗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保留学习古诗的极大兴趣,充分地遨游在古诗的文化海洋之中。

《游子吟》教学反思7

  1、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教学将近尾声时,学生突然发问:“孟郊为什么不带上母亲一起出门,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这一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探究、讨论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教学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最高潮。假如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充耳不闻或敷衍塞责,那么,这堂课也就失去了其精彩之笔。让可贵的教学资源白白流失,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当然,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并不一定都能作为资源,都能用来点石成金,关键在于教师要独具慧眼,进行甄别,筛选。

  2、倾听,是对话之前提。有了倾听,对话才能传达至每位学生的心灵,才能产生巨大能量,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变得厚重。综观这一教学片段,“我反对他的意见”,“我有补充”,“我觉得他俩的推测都成立”,从反驳到补充再到总结,可见学生有着良好的倾听习惯,过硬的倾听能力。这一切,离不开教师平时有意识的引导。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也有一定体现。如“谁听懂他的话了?能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吗”再如,“多会听话,多会理解”,

  这些看似多余的问话及常被教师忽略的肯定,都在不断强化着学生的倾听意识。

  3、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只有让师生、生生这些个体间互动、互激,课堂才能经纬交错,浑然一体。然而,传统的课堂,对话往往只局限于师生之间,学生缺乏与学习同伴对话的意识。这样,课堂的单薄势必导致教学之低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呢?一句话,教师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起始阶段,“谁有不同意见?”“谁能进行补充?”“谁能进行总结?”……这些问话可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语言。当生生对话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时,这些语言就可以从课堂上悄然隐退,生生对话也就“不待教师之谓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41268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