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在语文教学中的三点困惑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从认识别人而得到认识自我,是比较教育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教育。”--贝雷迪

  偶然在网上看到美国六年级《语言》教材介绍,其中关于“调查报告”的内容是这样的:

  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结构及参考书目。(2课时)

  第二课,介绍如何寻找调查报告的主题。(2课时)

  第三课,关于如何准备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2课时)

  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所需信息。(1课时)

  第五课,让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4课时)

  第六课,学生总结概括所获得的信息,做成笔记。(3课时)

  第七课,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成提纲。(2课时)

  第八课,根据提纲,写出完整的调查报告。(4课时)

  乍一看,觉得课程安排20个课时很是繁琐。可是再从头至尾仔细地想想,它的课程安排并非对写作过程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用实例进行示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分阶段一步步进行,可操作性很强呢!而且课程安排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回头再查阅我国现行初中《语文》第六册关于调查报告的内容如下:

  第一课阅读《农村调查序言》(1课时)

  第二课参考阅读《学习写调查报告》(1课时)

  第三课参考阅读《中学生学习兴趣调查》(1课时)

  第四课应用写作:调查报告,提供四个题目,任选一题。(2课时)

  以上安排5课时,其中有2课参考阅读课时还不能保证(“教材说明”明确指出:“参考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阅读,做一做读书笔记,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从上面的比较,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三点困惑:

  一、教学时间的困惑:

  美国六年级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安排了8课20个课时(还不包括学生为此而用的其他活动时间),而我国课程安排仅安排5个课时,其中还有2-3课时还不能保证。这可是5个课时与20个课时之比啊!由此看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安排时间过少,根本无法达到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2700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人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事实真的的就如吕叔湘所说的一样花2700课时就能学习好语文了吗?我们不妨作如下计算:

  2700课时×45分钟/课时=2025小时

  设每天学习时间为6小时

  2025小时÷6小时/天=337.5天

  看――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还不够一年,更不用说“十年寒窗”了!不足一年的时间要学好语文,掌握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岂不是天方夜谭?

  可见我国现在的课程安排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远远不够,根本无法达到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教材体例的困惑:

  我国语文教材历经了几次变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很有代表性。一方面作了课例,另一方面也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实为佳作,让人百读不厌。可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一问题定性突左突右,致使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摇摆不定,因此目前教材仍是先安排一些文章,然后安排写作,始终跳不出“课文带着写作走,写作围绕课文转”的框框。按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写作还局限于只是跟着这几篇课文走,观念受到了限制,没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思想中没有新鲜的血液冲激,你让他如何能写得出充满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好文章?难怪中国人无法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喽!

  学生写作有创新意识就不应仅仅把目光放在几篇课文上,而是要立足于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从生活中学会思考,要有积极探索之批判性,不迷信于传统看法,敢于积极否定旧说,在否定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有了这种思维,写作还会不创新?而现在的教材体例、编排,却是无法真正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

  三、教学观念的困惑: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原则。目前中国教育界喊得最熊的教学观念是“三为主”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乍一听一看,有理!可仔细一揣摩,反倒迷糊了:三为“主”,到底以哪个为“主”?梁山好汉108将只能以宋江为主,不可能既以宋江为主,又以吴用为主吧,只能有一个为主啊!其实我们中国人就是爱玩这种文字游戏,哪有三个都为“主”的道理?偌大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明确地告诉了“以发展某某为中心”,而一个课堂教学倒变得复杂了。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工作要有重点,分清重点,工作才好进行。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分清到底谁为“主”。

  美国《语言》“调查报告”的内容安排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老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原则及方法,剩下便由学生自己发挥了,照中国教育界的说法,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主体呢?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认为:“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如何适度地做到这点,让学生成为主体,呢?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近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都从观念上有了改变,但是要从本质上改变却并不是改改提法、变变形式就能做到的,还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长期的探讨及实践。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76757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