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三个和尚》教学反思六篇(2)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五:《三个和尚》教学反思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但是,如果让学生听赏器乐曲,而且是乐曲比较长的器乐曲,学生往往会感觉音乐欣赏很枯燥,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比如在欣赏《三个和尚》的器乐曲时,由于音乐太长,学生欣赏的积极性不是太高。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具体措施如下:

  1、我在课前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我首先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了解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

  《三个和尚》主题音乐是什么?每段描写的是什么?给它们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合适?如小和尚上山、瘦和尚上山、胖和尚上山、和尚吵架、救火等,既有趣又能表现音乐描述的内容。

  2、根据欣赏重点,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如:听赏、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在《三个和尚》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仿和尚念经、用木鱼为主题音乐伴奏等活动来让学生熟悉、表现音乐的主题旋律,通过模仿上山、挑水、抬水等表演,增强欣赏音乐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音乐速度、节奏、情绪的变化能表现不同的音乐情节。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以音乐来教音乐。在《三个和尚》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地讲解音乐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及命名来仔细聆听音乐,寻找音乐的相似、变化等,体味音乐的魅力。

  4、欣赏教学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且应反复多次聆听。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听、多想、多体验。充分发挥音乐“听”的功能。如让学生体会哪两个和尚上山的音乐相似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聆听,熟悉音乐、了解音乐、感受音乐。

  通过我精心的备课,在欣赏过程中加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欣赏音乐不再感到枯燥。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有些环节,可能是我设计的不是太贴近学生的心理,所以有些学生还是不能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另外,在欣赏过程中,我对学生讲解的欣赏方法太过笼统,没有针对具体的音乐讲解具体的听赏方法,这都需要我再深入钻研课标、音乐教材、多欣赏音乐等,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篇六:《三个和尚》的教学反思

  《三个和尚》其课型为“造型.表现”。本课我采用了“导讲演练展评”的教学模式,执教时我实践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体验掌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欣赏民间故事《三个和尚》,引导学生交流主要角色的神态和造型特点;学会用泥塑制作简单的人物造型及布景、道具。

  2、通过观察、分析、想象、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把人物的外形、动作、神态表情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表现《三个和尚》故事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制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欣赏视频《三个和尚》的儿歌启迪学生对故事的感受,既使学生了解到三个和尚的表情、动作丰富多变,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美,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继而邀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通过实实在在的表演,让学生欣赏、观察的同时,他们也在思考人物动作、表情要怎么运用泥土表现出来,并分析、交流如何制作,从而总结得出制作自己喜欢《三个和尚》的布景与道具。在学生大致探讨出制作方法后,及时的深入到人物表情、动态表现的方法,扩展学生的思维。然后将技法点击着重讲解并示范,这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到发展。在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与教师的点拨之下,思维由浅入深进行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最后的学生作品千变万化,各有风格,本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存在不足:

  1、对人物神态、动作的表现,引入不够清晰。

  2、由于时间问题,在学生评价环节较为薄弱,很多学生没能展示自己的作品,自评互评较为形式。

  3、在语言表达上欠丰富、优美,引导性语言欠缺。

  4、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氛围

  以上是我对该课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陶艺教师,通过这次教学要吸取不足,不断提高自己,让学生在陶艺课上学有所获,这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81663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