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增长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基础知识: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ǔ yǔ) 觅食(mì) 撩逗(1ióo)

  三、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01----)故事开端,

  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最:程度副词,强调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转折连词,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变故,家底变薄。

  竟:副词,表现了杜小康家突遭变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词,表现杜小康家变故之快,时间之短。

  只好:副词,表现杜小康在家遭变故之后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发展,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摊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一层(02-19)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

  2/3段:杜小康初离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胧胧的树烟”衬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脸”“不停地撑”等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

  “织”把鸭群人格化了,生动形象。

  “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以声写寂,衬托父子俩背井离乡中的孤独寂寞。

  5/6/7/8/9段:父子俩初到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生活,表现父亲坚毅果敢性格。

  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饰自己茫然而恐惧的心理。

  “纯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态度之坚决。强调离开麻油地是不可改变的,也暗示即将赢来的前行的单调、孤寂。

  “后退”反衬船的前进。

  俩“陌生”点明父子俩已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10/11/12段:写杜小康远离家乡,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和振奋、撩逗的心思。

  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兴致勃勃反衬杜小康父子俩的茫然孤寂。

  “前方”表明杜小康离家后,对异地的陌生与振奋,孤寂与好奇。

  13/14/15/16/17/18/19段:去往目的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唯一”表现出芦苇丛中的孤寂,用环境的荒凉烘托杜小康凄苦、孤独的心情,同时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炊烟”“热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看似细致优美,却又飘渺虚无,

  勾画了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更凸显了孤寂、悲凉的氛围。

  “一幅不让主人操心样子”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鸭们的乖巧,

  又通过鸭们的心理和动作,反映出此时杜小康的心态。

  “想听到声音……”这是心理描写。表现杜小康对故乡的思念,

  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孤寂。

  “重复”写出了生活的单调,突出了孤寂的感受。

  二层(20-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摊上安了新家。

  20/21段:通过对目的地这个新家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恐惧的心理。

  这里不仅写出了芦荡的广袤,而且“涌”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荡无边无际的动态之美。

  用“万重大山”形容“芦荡”,这种比喻的修辞生动表现了陌生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无处逃遁的感觉。越写芦荡幽深繁茂,越衬托出小船的孤小和杜小康的害怕、胆怯。

  22段:写慌张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故作镇静地讲芦荡里乐趣。父亲对儿子的安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23/24段:从青森森的视觉和清香的嗅觉写出了芦荡的美好,

  烘托杜小康平静心情。

  25/26/27段:写芦荡夜晚景色和恐慌中的难眠;

  写到达目的地后父子俩给鸭们扎窝棚。

  “紧紧”“迟迟”生动表现了杜小康的胆怯、恐慌。

  “割、扎、围、搭”贴切的写出了父子俩动作麻利,勤劳能干的品质。

  第三部分(28-49)故事高潮,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荡中放鸭、找鸭。

  28-31段:写杜小康的孤独和想家

  28/29/30/31段:写杜小康在艰辛、孤独的放鸭生活中第二次想家。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苦累,而是孤独,这里照应文题。

  用当前的孤独与退学后的孤独作对比,突出芦荡环境中孤独的可怕。

  32段:写爸爸把儿子拉入计划后的无奈、愧疚、安抚。

  33段:写父子俩相同的心理感受,不回避孤独,不惊慌。(排比)

  34段:用鸭的成长暗示杜小康的成长,告别幼稚、恐慌期。

  35段:过渡段,引出下文更艰苦的磨砺,暗示杜小康将经受一场磨难。

  36段: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恶劣环境,极力渲染恐怖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按照“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的顺序进行环境描写。

  连续用四个“黑”字和“一片、风声、咔嚓声”渲染暴雨来临前和来临时的可怕威力,烘托杜小康意志的坚强、勇敢、镇定,以此来暗示杜小康的成长。

  37/38/39/40/41段:写暴风雨吹坏鸭栏,吹散鸭群,父子俩开始分头寻找。

  “拨、追”突出了鸭群四散后杜小康不顾一切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

  用鸭的“温顺”与“疯了、乱窜”做对比,突出杜小康的成长。

  对杜小康的肖像描写说明了杜小康在追鸭过程中历尽重重困难。

  42段:写父亲见不到儿子,找儿子,设下悬念。

  43/44/45/46段:写杜小康找到鸭子,却迷路、累极、哭泣、感触。

  “累极了”而不是“怕极了”言杜小康的成长。

  “哭”有哪些含义呢?为找到鸭群欣慰的哭;为自己坚强了成长了哭;

  为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种生活的艰辛而委屈的哭……

  47段:雨后愉悦心情。

  48段:成长的杜小康自寻芦苇根充饥,想起母亲和家乡孩子及自我感受。

  49段:父亲找到杜小康。

  第四部分(50-52)故事结局,

  写杜小康在芦苇荡中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长达了。

  50段:写鸭们长大了;以鸭喻人,移情与物。

  51/52段:写鸭下蛋了;以蛋喻果,父子惊喜。

  四、其他问题:

  1、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

  2、理清小说的故事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尾: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3、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4、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板书:

  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缓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独逼近//面对孤独,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5、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经历长期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那场暴风雨后,变得成熟坚强了。

  6、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并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的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20927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